便携式多参数数据获取系统的设计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1页 |
·需求分析 | 第15页 |
·数据获取系统概况 | 第15-18页 |
·CAMAC 数据获取系统 | 第15-16页 |
·VME 数据获取系统 | 第16-17页 |
·FASTBUS 数据获取系统 | 第17-18页 |
·PXI 数据获取系统 | 第18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18-19页 |
·该便携式数据获取系统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硬件设计 | 第21-45页 |
·系统整体结构 | 第21-25页 |
·芯片选型 | 第22-24页 |
·硬件模块结构 | 第24-25页 |
·FPGA 与 ARM 通信方式设计 | 第25-30页 |
·FPGA 与 ARM 通信方式介绍 | 第26-27页 |
·FPGA 与 ARM 通信接口设计 | 第27-30页 |
·峰值保持电路 | 第30-40页 |
·原有峰值保持电路的问题分析 | 第30-34页 |
·峰值保持电路的改进 | 第34-38页 |
·峰保持电路速率限制 | 第38-39页 |
·新旧峰保持电路性能比较 | 第39-40页 |
·软总线设计 | 第40-42页 |
·总线硬件设计 | 第41页 |
·总线信号定义 | 第41-42页 |
·Trigger 同步设计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FPGA 时序设计 | 第45-68页 |
·FPGA 同步设计的重要性 | 第45-48页 |
·信号同步方式介绍 | 第48-52页 |
·同步链信号同步 | 第48-49页 |
·寄存器信号同步 | 第49-51页 |
·握手信号同步 | 第51-52页 |
·FPGA 时钟处理 | 第52-55页 |
·时钟统一设计方法 | 第52-55页 |
·数据获取系统时钟统一设计 | 第55页 |
·事例触发逻辑设计 | 第55-56页 |
·FPGA 与 ARM 通信逻辑设计 | 第56-57页 |
·软总线逻辑设计 | 第57-67页 |
·复位信号处理 | 第57-58页 |
·状态机稳定性设计 | 第58-60页 |
·软总线通信逻辑 | 第60-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第68-83页 |
·ARM 软件设计 | 第68-73页 |
·整个系统数据通信方式设计 | 第68-70页 |
·Linux 操作系统的裁剪 | 第70-71页 |
·驱动程序设计 | 第71-72页 |
·应用程序设计 | 第72-73页 |
·基于 Windows 的数据获取软件设计 | 第73-76页 |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 第73-74页 |
·网络通信的处理 | 第74-75页 |
·OpenGL 软件包的使用 | 第75-76页 |
·基于 Linux 的数据获取软件设计 | 第76页 |
·数据帧设计 | 第76-80页 |
·基本帧格式设计 | 第76-78页 |
·存储数据格式设计 | 第78-79页 |
·自动识别硬件系统结构 | 第79-80页 |
·通信速率匹配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数据处理 | 第83-101页 |
·本底噪声滤除 | 第84-86页 |
·谱线平滑 | 第86-90页 |
·重心法平滑 | 第86-87页 |
·多项式最小二乘拟合法平滑 | 第87-89页 |
·傅里叶变换平滑 | 第89-90页 |
·寻峰及峰边界的确定 | 第90-98页 |
·简单比较法寻峰 | 第91-92页 |
·导数法寻峰 | 第92-96页 |
·对称零面积法寻峰 | 第96-98页 |
·峰面积计算 | 第98-100页 |
·全峰面积法 | 第98页 |
·Covell 峰面积法 | 第98-99页 |
·Wasson 峰面积法 | 第99页 |
·Sterlinski 峰面积法 | 第99页 |
·函数拟合峰面积法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量 | 第101-111页 |
·基本参数测量 | 第101-108页 |
·线性测量 | 第101-107页 |
·分辨率测量 | 第107-108页 |
·实验验证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总结 | 第111-112页 |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