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污名现象--以“同沐阳光:精残人士康复增能计划”项目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 ·精神疾病患者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精神病患者污名化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精神康复与社会工作 | 第14-17页 |
| ·评述 | 第17-18页 |
| ·理论与概念 | 第18-19页 |
| ·理论视角:符号互动 | 第18页 |
|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研究设计 | 第19-26页 |
|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资料收集的过程与方法 | 第22页 |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中的伦理反思 | 第23-26页 |
| 第2章 污名之源 | 第26-35页 |
| ·因何污名 | 第26-28页 |
| ·案主身份受损 | 第26页 |
| ·对疾病及案主的片面认知 | 第26-28页 |
| ·谁在污名 | 第28-35页 |
| ·社会大众的污名 | 第28-31页 |
| ·服务人员的污名 | 第31-33页 |
| ·案主的自我污名 | 第33-35页 |
| 第3章 如何污名 | 第35-45页 |
| ·个体标签化 | 第36-37页 |
| ·负面标签的来源 | 第36页 |
| ·互动中的负面符号 | 第36-37页 |
| ·标签带来的负面后果 | 第37页 |
| ·群体区隔化 | 第37-40页 |
| ·群体的划分 | 第37-38页 |
| ·从“我们”到“他们” | 第38-40页 |
| ·社会排斥化 | 第40-45页 |
| ·熟人社会的排斥 | 第40-41页 |
| ·亲情的疏远 | 第41-43页 |
| ·机构照顾的弊端 | 第43-45页 |
| 第4章 污名之果 | 第45-56页 |
| ·案主个人遭受的污名后果 | 第46-53页 |
| ·自尊降低 | 第46-49页 |
| ·社会关系受损 | 第49-51页 |
| ·工作机会丧失 | 第51-53页 |
| ·家属遭受的连带污名后果 | 第53-56页 |
| ·低人一等的感觉 | 第53-54页 |
| ·支持网络缩小 | 第54-55页 |
| ·养老问题堪忧 | 第55-56页 |
| 第5章 祛除污名 | 第56-66页 |
| ·自我祛污 | 第56-59页 |
| ·正视疾病与自身 | 第57页 |
| ·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 第57-58页 |
| ·主动回报社会 | 第58-59页 |
| ·团体祛污 | 第59-61页 |
| ·意识唤醒小组 | 第60页 |
| ·自助互助小组 | 第60-61页 |
| ·社区祛污 | 第61-63页 |
| ·组织社区活动 | 第61-62页 |
| ·开展社区教育 | 第62-63页 |
| ·社会倡导 | 第63-65页 |
| ·养老政策倡导 | 第63-64页 |
| ·就业政策倡导 | 第64-65页 |
| ·社会福利政策倡导 | 第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录 | 第74-78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