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2-13页 |
2 农药简介 | 第13-15页 |
·阿维菌素简介 | 第13-14页 |
·高效氯氰菊酯简介 | 第14-15页 |
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农药在土壤中吸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4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阿维菌素在土壤和黄瓜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 第22-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2页 |
·样品提取 | 第22-23页 |
·样品净化 | 第23页 |
·色谱检测条件 | 第23页 |
·标准贮备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残留计算公式 | 第24页 |
·标准工作曲线 | 第24-25页 |
·添加回收实验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最小检出量和最小检出浓度 | 第25-26页 |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第26-27页 |
3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和黄瓜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 第29-3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样品提取 | 第29-30页 |
·样品净化 | 第30页 |
·色谱检测条件 | 第30页 |
·标准贮备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残留计算公式 | 第31页 |
·标准工作曲线 | 第31-32页 |
·添加回收实验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最小检出量和最小检出浓度 | 第32-33页 |
·添加回收率的测定 | 第33-34页 |
3 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在黄瓜地的残留试验研究 | 第36-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6页 |
·试剂与标准品 | 第36页 |
·田间试验 | 第36-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50页 |
·阿维菌素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 第39页 |
·高效氯氰菊酯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 第39-46页 |
·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在黄瓜地中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第46-50页 |
3 小结 | 第50-52页 |
·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和黄瓜中的消解动态评价 | 第50页 |
·各种施药因子与残留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根据推荐MRL值和试验结果提出合理使用建议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高效氯氰菊酯在五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行为研究 | 第52-6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5页 |
·供试土壤的基本情况 | 第52-5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3页 |
·试剂与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 第53页 |
·样品检测条件及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吸附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高效氯氰菊酯在五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平衡时间 | 第55-56页 |
·高效氯氰菊酯在五种供试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过程 | 第56-58页 |
·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高效氯氰菊酯在五种供试土壤中的吸附机理 | 第59-60页 |
·土壤理化性质与吸附的关系 | 第60-61页 |
3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五种无机盐对高效氯氰菊酯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 | 第62-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供试土壤基本情况 | 第62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62页 |
·试剂与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 第62-63页 |
·样品检测条件 | 第63页 |
2 吸附实验设计 | 第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五种无机盐对高效氯氰菊酯在湖南河潮土中吸附的影响 | 第63-65页 |
·五种无机盐对高效氯氰菊酯在湖南红壤中吸附的影响 | 第65-66页 |
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7-71页 |
1 主要结论 | 第67-69页 |
·阿维菌素在黄瓜和上壤中残留量的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67页 |
·高效氯氰菊酯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量的分析与检测方法 | 第67页 |
·阿维菌素在黄瓜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 第67-68页 |
·高效氯氰菊酯在黄瓜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 第68页 |
·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在黄瓜地中的最终残留研究 | 第68-69页 |
·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氰菊酯在黄瓜地中的MRL值和3%阿维·高氯乳油在黄瓜上的合理使用建议 | 第69页 |
·高效氯氰菊酯在五种供试土壤上的吸附 | 第69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69-70页 |
3 本研究还需深入探讨之处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