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 | 第10页 |
·湖泊富营养化给社会环境和水生植被带来的危害 | 第10-12页 |
2 研究水生植物的意义 | 第12-18页 |
·水生植物在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重要作用 | 第12-13页 |
·国内外对水生植物氮磷含量与其生长环境的关系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外对满江红研究的现状 | 第16-17页 |
·满江红在洱海湖滨带分布 | 第17-18页 |
3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满江红在不同磷浓度梯度下对磷的去除效果 | 第19-27页 |
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P是否为满江红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验证试验 | 第19页 |
·试验材料和设计 | 第19-20页 |
·无机磷试验 | 第19-20页 |
·有机磷试验 | 第20页 |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6页 |
·不同满江红生境下P浓度间的差异 | 第21页 |
·不同颜色比例下满江红的生长状况 | 第21-22页 |
·满江红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无机磷的去除效果 | 第22-23页 |
·水体中氮的变化情况 | 第23-24页 |
·满江红植物组织中磷含量 | 第24-25页 |
·满江红在有机磷浓度梯度中的生长状况 | 第25-26页 |
·满江红对水体中有机磷的去除率 | 第26页 |
4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不同温度和磷浓度对满江红氮、磷的吸收影响 | 第27-33页 |
1 研究意义 | 第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材料和试验设计 | 第27页 |
·测定指标和方法 | 第27-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不同温度和磷浓度下满江红生长状况 | 第28-29页 |
·温度和水体中磷浓度对满江红植物体内氮磷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各处理中增加的氮磷总量和植物组织对磷的吸收率 | 第30-31页 |
4 讨论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满江红在不同氮浓度中对氮、磷的吸收效果 | 第33-39页 |
1 研究意义 | 第3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试验材料和设计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测定方法 | 第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水体中氮对满江红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满江红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 | 第35页 |
·在不同浓度及氮形态影响下,满江红植物体内氮磷的含量 | 第35-36页 |
·固氮作用和从水体中吸收氮比例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2 创新点 | 第40页 |
3 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