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虫害论文

褐飞虱体内Himetobi P病毒的组织定位及其生理功能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引言第10-17页
   ·褐飞虱的发生及为害概况:第10-11页
     ·褐飞虱分类地位第10页
     ·褐飞虱为害特性第10-11页
   ·褐飞虱体内病毒及其它共生微生物第11-12页
     ·褐飞虱体内共生微生物的研究第11页
     ·蟋蟀麻痹病毒属第11-12页
     ·Himetobi P 病毒的研究第12页
   ·病毒序列的变异和进化分析第12-14页
     ·Himetobi P 病毒的分子变异机制第12-13页
     ·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第13-14页
   ·病毒在昆虫体内的分布与免疫荧光技术第14页
     ·昆虫病毒的感染途径第14页
     ·免疫荧光技术第14页
   ·RNA 干扰及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第14-16页
     ·RNA 干扰第14-15页
     ·RNAi 在昆虫中及病毒领域的应用第15-16页
   ·昆虫病毒的研究目的及本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研究昆虫病毒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16页
     ·本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2 稻飞虱不同地理种群体内 HIPV 的检测第17-26页
   ·材料和方法第17-21页
     ·材料第17-19页
       ·菌株、载体及试剂第17页
       ·供试虫源第17-18页
       ·引物设计第18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18-19页
     ·方法第19-21页
       ·总 RNA 的提取第19页
       ·cDNA 第一链的合成第19页
       ·基因片段克隆第19-21页
       ·序列的聚类分析第21页
   ·结果与分析第21-24页
     ·不同地理种群稻飞虱体内 HiPV 的检测第21-23页
     ·不同地理种群稻飞虱体内 HiPV 衣壳蛋白核苷酸的聚类分析第23-24页
   ·讨论第24-25页
   ·结论第25-26页
3 褐飞虱体内 HIPV 的组织定位第26-46页
   ·材料和方法第26-33页
     ·材料第26-28页
       ·菌株、载体及试剂第26-27页
       ·供试虫源第27页
       ·用于抗体制备的引物第27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7-28页
     ·抗体制备第28-31页
       ·原核表达第28-29页
       ·蛋白样品检验第29-30页
       ·重组蛋白的纯化第30-31页
       ·免疫第31页
       ·抗体效价和特异性检测第31页
     ·组织定位第31-32页
       ·样品收集第31-32页
       ·免疫组化第32页
       ·镜下观察第32页
     ·组织相对定量第32-33页
       ·样品收集第32页
       ·总 RNA 提取及 cDNA 第一链的合成第32页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第32-33页
   ·结果与分析第33-44页
     ·HiPV 外壳蛋白基因表达和抗体制备第33-38页
     ·HiPV 对褐飞虱感染的免疫组化检测第38-44页
     ·褐飞虱不同组织中 HiPV 的定量 PCR 检测第44页
   ·讨论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4 HIPV 在褐飞虱发育过程的增殖动态第46-51页
   ·材料和方法第46-48页
     ·材料第46-47页
       ·供试虫源第46页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盒第46页
       ·引物设计第46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6-47页
     ·方法第47-48页
       ·选取各发育历期褐飞虱样品第47页
       ·总 RNA 提取及 cDNA 第一链的合成第47-48页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第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49页
     ·褐飞虱不同发育阶段体内 HiPV 的相对含量第48-49页
     ·褐飞虱种群中不同性别和不同翅型 HiPV 含量的差异第49页
   ·讨论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5 HIPV 对褐飞虱生长发育的影响第51-58页
   ·材料和方法第51-54页
     ·材料第51-52页
       ·供试虫源第51页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盒第51页
       ·引物设计第51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51-52页
     ·方法第52-54页
       ·双链 RNA 的制备第52-53页
       ·显微注射第53页
       ·取样及观察第53-54页
       ·相对定量检测第54页
   ·结果与分析第54-56页
     ·RNA 干扰后死亡率检测第54-55页
     ·褐飞虱 3、4、5 龄若虫 RNA 干扰效果第55-56页
     ·若虫干扰后子代带毒情况第56页
   ·讨论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6 总结与讨论第58-59页
7 创新点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一第66-70页
附录二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省茶叶主产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评价
下一篇:猪宰后肌肉肌间线蛋白和整联蛋白变化与持水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