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华山古柏行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论述 | 第14-16页 |
| ·风景名胜类旅游景区 | 第14页 |
| ·景观规划设计 | 第14页 |
| ·地域文化 | 第14-15页 |
|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 第15-16页 |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16-21页 |
| ·国外优秀案例分析 | 第16-18页 |
| ·Van Dusen 植物园游客中心 | 第16-17页 |
| ·Kilden 表演艺术中心 | 第17-18页 |
| ·国内优秀案例分析 | 第18-20页 |
| ·案例的总结和借鉴 | 第20-21页 |
| 第四章 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方法分析 | 第21-29页 |
| ·收集历史文化素材 | 第21页 |
| ·归纳总结设计元素 | 第21-22页 |
| ·设计符号的创造 | 第22-27页 |
| ·重组 | 第22页 |
| ·夸张 | 第22-23页 |
| ·简化 | 第23页 |
| ·抽象 | 第23-24页 |
| ·创新 | 第24-25页 |
| ·把历史典故进行场景化 | 第24-25页 |
| ·把民族的文字图案化 | 第25页 |
| ·把传统的图案雕塑化 | 第25页 |
| ·借代 | 第25-27页 |
| ·整体间借代 | 第25-26页 |
| ·局部间借代 | 第26-27页 |
| ·设计符号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 第五章 华山古柏行景区景观规划设计 | 第29-58页 |
| ·项目概况 | 第29-31页 |
| ·华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 第30-31页 |
| ·华山古柏行景区概况 | 第31页 |
| ·华山古柏行景区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31页 |
| ·规划设计范围 | 第31页 |
| ·设计原则和目标 | 第31-32页 |
| ·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 ·对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 第31-32页 |
| ·景观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原则 | 第32页 |
| ·经济节约原则 | 第32页 |
| ·设计目标 | 第32页 |
| ·地域文化搜集与提取 | 第32-46页 |
| ·五岳之西岳文化 | 第32-33页 |
| ·华夏之根 | 第33-34页 |
| ·道教文化 | 第34-35页 |
| ·杨氏文化 | 第35-37页 |
| ·神话传说 | 第37页 |
| ·武侠文化 | 第37-39页 |
| ·民俗文化 | 第39-44页 |
| ·华山皮影 | 第39-40页 |
| ·华阴老腔 | 第40-42页 |
| ·华山剪纸 | 第42页 |
| ·传统节日文化 | 第42-44页 |
| ·名人文化 | 第44-46页 |
| ·总体构思 | 第46页 |
| ·定位 | 第46页 |
| ·主题 | 第46页 |
| ·形象 | 第46页 |
| ·总体规划与分析 | 第46-50页 |
| ·总体规划 | 第46-47页 |
| ·地势分析 | 第47-48页 |
| ·功能分区分析 | 第48页 |
| ·节点分布 | 第48-49页 |
| ·道路系统 | 第49-50页 |
|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 第50-57页 |
| ·入口广场 | 第50页 |
| ·陈抟睡仙雕塑 | 第50-51页 |
| ·宝莲灯雕塑 | 第51页 |
| ·二十四孝浮雕墙 | 第51-52页 |
| ·百家姓 | 第52-53页 |
| ·次入口 | 第53-54页 |
| ·武林广场 | 第54页 |
| ·华阴老腔、皮影 | 第54页 |
| ·宝莲灯 | 第54页 |
| ·游客中心 | 第54-56页 |
| ·下沉广场 | 第56-57页 |
| ·植物配置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