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 ·人们对人居环境需求的不断提高 | 第12页 |
|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与更新 | 第12-13页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出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深入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 | 第14页 |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的范围 | 第15页 |
| ·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进展 | 第15-18页 |
| ·国内新农村公共空间理论和实践进展 | 第15-16页 |
| ·国外新型城镇公共空间理论和实践进展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现状调查 | 第18页 |
| ·理论研究 | 第18页 |
|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8页 |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 第二章 奉化市新农村公共空间的现状与特征 | 第21-28页 |
| ·新农村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21-22页 |
| ·新农村 | 第21页 |
| ·公共空间 | 第21页 |
| ·新农村公共空间 | 第21-22页 |
| ·奉化市新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发展概述 | 第22-24页 |
| ·奉化市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特征 | 第24-25页 |
| ·公共性 | 第24页 |
| ·社交性 | 第24-25页 |
| ·新农村社区居民拥有共同或相似的地域传统历史文化根基 | 第25页 |
| ·新农村社区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 第25页 |
| ·奉化市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 ·自然因素 | 第25-26页 |
| ·社会因素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奉化地区新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目标 | 第28-37页 |
| ·奉化地区新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8-33页 |
| ·奉化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 | 第28-30页 |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0页 |
| ·外部空间设计理论 | 第30-31页 |
| ·交往与空间理论理论 | 第31-32页 |
|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32-33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3页 |
| ·奉化地区新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目标 | 第33-37页 |
| ·奉化地区新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原则 | 第33-35页 |
| ·奉化地区新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目标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奉化地区新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类型及构成要素 | 第37-42页 |
| ·新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类型 | 第37-38页 |
| ·休憩型公共空间 | 第37页 |
| ·服务型公共空间 | 第37页 |
| ·交通型公共空间 | 第37-38页 |
| ·主题型公共空间 | 第38页 |
| ·奉化地区新农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构成要素 | 第38-42页 |
| ·地形地貌 | 第38-39页 |
| ·植物 | 第39页 |
| ·水体 | 第39-40页 |
| ·园林建筑 | 第40页 |
| ·园林小品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新农村公共空间设计的案例分析 | 第42-51页 |
| ·奉化地区新农村公共空间案例--以滕头村为例 | 第42-49页 |
| ·滕头村发展现状 | 第42页 |
| ·滕头村规划定位 | 第42页 |
| ·针对滕头村公共空间设计的分析与评价 | 第42-49页 |
| ·当下一些新建的新农村公共空间出现的问题--以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湖屯镇曹家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为例 | 第49-51页 |
| ·缺乏自然生态的建设,植物绿化没跟上 | 第49页 |
| ·设计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借鉴国外的经验,脱离了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和人口年龄结构,致使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消失,地方特色模糊甚至失去地方特色 | 第49-50页 |
| ·新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缺乏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 | 第50页 |
| ·设计师和规划局通常都以研究者的角度居多,脱离了当地农民的地域经济和实际生活特点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4页 |
| ·奉化地区新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经验与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 ·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 | 第51页 |
| ·重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51页 |
| ·创新和扩展了新农村公共空间的内容 | 第51页 |
| ·因为维护和管理疏忽,有些公共空间被遗弃,遭遇无人为津的命运 | 第51-52页 |
| ·奉化滕头村对当下新农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中的启示 | 第52-54页 |
| ·新农村公共空间的生态建设要先行 | 第52页 |
| ·有义务将本地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 第52页 |
| ·创新性增加公共空间的内容 | 第52页 |
| ·建设的同时重视管理与维护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