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国有上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探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16-18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研究局限性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薪酬激励理论综述 | 第18-29页 |
| ·薪酬的界定及其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 ·薪酬的界定 | 第18-19页 |
| ·薪酬激励作用机理 | 第19页 |
| ·薪酬激励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 ·商业银行薪酬激励常用方式 | 第21-23页 |
| ·年薪制 | 第21-22页 |
| ·奖金制 | 第22页 |
| ·员工持股计划 | 第22页 |
| ·股票期权制 | 第22页 |
| ·年金 | 第22-23页 |
| ·利润分享计划 | 第23页 |
| ·国外薪酬激励常见模式 | 第23-27页 |
| ·美国的薪酬激励常用模式 | 第23-25页 |
| ·德国的薪酬激励常用模式 | 第25-26页 |
| ·日本的薪酬激励常用模式 | 第26-27页 |
| ·国外薪酬激励模式对我国非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的启示 | 第27-29页 |
| ·通过薪酬管理机制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 | 第27页 |
| ·重视起银行每一位成员的激励 | 第27-28页 |
| ·注重长期薪酬激励 | 第28页 |
| ·实施组合薪酬激励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非国有上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现状 | 第29-42页 |
| ·非国有上市商业银行薪酬制度基本情况 | 第29页 |
| ·非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短期薪酬激励现状分析 | 第29-38页 |
| ·薪酬收入总体水平分析 | 第29-31页 |
| ·高管薪酬与员工薪酬状况分析 | 第31-36页 |
| ·薪酬结构分析 | 第36页 |
| ·薪酬成本与使用效率分析 | 第36-38页 |
| ·非国有上市商业银行长期薪酬激励现状分析 | 第38-42页 |
| ·长期薪酬激励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 ·长期薪酬激励机制优势分析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非国有上市商业银行薪酬与经营绩效实证分析 | 第42-55页 |
| ·薪酬激励有效性分析 | 第42-47页 |
| ·研究假设 | 第42页 |
|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造 | 第42-43页 |
| ·研究样本及统计性分析 | 第43-45页 |
|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薪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7-52页 |
| ·研究样本和变量选取 | 第48页 |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8-52页 |
| ·薪酬激励效果限制性因素分析 | 第52-55页 |
| ·短期薪酬边际效用递减 | 第52页 |
| ·短期薪酬缺乏同业竞争优势 | 第52-53页 |
| ·业绩评价不科学 | 第53页 |
| ·长期薪酬激励重视不够 | 第53页 |
| ·银行治理结构不完善 | 第53-54页 |
| ·市场有效性不充分 | 第54页 |
| ·法规制度不完善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提升非国有上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有效性建议 | 第55-64页 |
| ·提升非国有上市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有效性途径 | 第55-60页 |
| ·优化薪酬激励机制 | 第55-58页 |
| ·完善薪酬激励内部环境 | 第58-59页 |
| ·改善薪酬激励外部环境 | 第59-60页 |
| ·基于不同部门的薪酬激励机制设计思路 | 第60-64页 |
| ·职能部门的薪酬体制 | 第60页 |
| ·市场发展部薪酬体制 | 第60-61页 |
| ·个人信托部薪酬体制 | 第61页 |
| ·投资银行部薪酬体制 | 第61-62页 |
| ·其他业务部门薪酬体制 | 第62-63页 |
| ·其他奖励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总结 | 第64-65页 |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 | 第70-72页 |
|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