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 第10-16页 |
第一节 证据失权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0-12页 |
一、证据失权与举证时限的概念辨析 | 第10-11页 |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价值定位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选择 | 第12-14页 |
一、证据提出的模式选择 | 第12-13页 |
二、我国证据提出的立法变迁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变革的意义 | 第14-16页 |
一、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 | 第14-15页 |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柔性处理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以两次变革为视角看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29页 |
第一节 第一次变革——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 | 第16-18页 |
一、司法背景 | 第16-17页 |
二、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第二次变革——证据失权制度的缓和 | 第18-24页 |
一、司法背景 | 第18-22页 |
二、证据失权缓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立法变革的价值取向 | 第24-29页 |
一、重实践而轻理论的价值取向 | 第24-26页 |
二、单一化的价值取向 | 第26-27页 |
三、孤立化的价值取向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对于失权与否的考察 | 第29-31页 |
一、美国 | 第29-30页 |
二、德国 | 第30页 |
三、日本 | 第30-31页 |
四、我国台湾地区 | 第31页 |
第二节 证据失权的辅助救济制度考察 | 第31-33页 |
一、美国 | 第31-32页 |
二、德国 | 第32页 |
三、日本 | 第32-33页 |
四、我国台湾地区 | 第33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证据失权制度的评析 | 第33-35页 |
一、证据失权宽严程度的评价 | 第33页 |
二、证据失权辅助救济制度的评价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对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完善 | 第35-46页 |
第一节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变革趋势的分析 | 第35-40页 |
一、《修改决定》中的柔性证据失权制度 | 第35-37页 |
二、严格的证据失权制度 | 第37-39页 |
三、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实然与应然选择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我国证据失权变革趋势的构想 | 第40-46页 |
一、严格失权的法治环境营造 | 第40-41页 |
二、证据失权辅助制度的构建 | 第41-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