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放射性同位素60Co诱变技术创制双孢蘑菇育种新材料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双孢蘑菇概述 | 第10-13页 |
| ·双孢蘑菇生物学地位 | 第10页 |
| ·双孢蘑菇的生殖 | 第10-11页 |
| ·双孢蘑菇的营养价值 | 第11页 |
| ·双孢蘑菇经济价值 | 第11-12页 |
| ·双孢蘑菇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 ·双孢蘑菇育种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双孢蘑菇育种目标 | 第13-14页 |
| ·双孢蘑菇育种方法 | 第14-17页 |
| ·人工选择育种 | 第14页 |
| ·杂交育种 | 第14-15页 |
| ·原生质体技术育种 | 第15-16页 |
| ·基因工程育种 | 第16页 |
| ·诱变育种 | 第16-17页 |
| ·分子遗传标记方法在食用菌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20页 |
| ·同工酶标记 | 第17-18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 | 第18-19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 | 第19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 | 第19-2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 ·供试材料 | 第22-24页 |
| ·培养基 | 第22页 |
| ·主要试剂与引物 | 第22-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31页 |
| ·双孢蘑菇孢子诱变 | 第24-25页 |
| ·供试菌株来源 | 第24页 |
| ·孢子收集及60Co-γ射线诱变 | 第24-25页 |
| ·单孢分离 | 第25-26页 |
| ·单孢分离方法改进 | 第25-26页 |
| ·孢子萌发液浓度筛选 | 第26页 |
| ·孢子萌发培养基筛选 | 第26页 |
| ·诱变孢子萌发及致死率 | 第26页 |
| ·诱变菌株筛选及生长速度测定 | 第26-27页 |
| ·诱变菌株遗传分析 | 第27-31页 |
| ·菌丝总DNA提取 | 第27-28页 |
| ·ITS序列扩增 | 第28页 |
| ·RAPD-PCR扩增 | 第28页 |
| ·ISSR-PCR扩增 | 第28-29页 |
| ·同工酶电泳 | 第29-30页 |
| ·出菇试验 | 第30-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1页 |
| ·单孢分离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 ·孢子液浓度对萌发率的影响 | 第31页 |
| ·培养基类型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32页 |
| ·辐照剂量对致死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 ·诱变菌株的菌丝形态与生长速度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 ·ITS扩增及测序结果 | 第36-37页 |
| ·RAPD标记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RAPD电泳条带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 ·RAPD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 ·ISSR标记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 ·ISSR电泳条带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 ·ISSR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 ·同工酶分析 | 第43-46页 |
| ·同工酶染色条带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 ·同工酶聚类分析 | 第45-46页 |
| ·出菇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 ·菌丝生育期情况 | 第47-48页 |
| ·供试菌株子实体形态特征 | 第48-49页 |
| ·供试菌株的子实体产量 | 第49-51页 |
| 4 讨论 | 第51-55页 |
| ·~(60)Co诱变结果及致死率 | 第51页 |
| ·诱变菌株菌丝不同形态 | 第51-52页 |
| ·RAPD与ISSR标记分析 | 第52-53页 |
| ·同工酶标记分析 | 第53-54页 |
| ·菌丝形态特征和生长速度与子实体性状的关系 | 第54-55页 |
| 5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 | 第63-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