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热轧带钢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0页 |
| ·国内外板形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13页 |
| 2. 板形理论与板形控制技术 | 第13-27页 |
| ·板形的基本概念 | 第13-19页 |
| ·凸度 | 第13-14页 |
| ·楔形 | 第14页 |
| ·边部减薄 | 第14-15页 |
| ·局部高点 | 第15页 |
| ·平直度 | 第15-16页 |
| ·断面形状的表达式 | 第16-17页 |
| ·良好平直度的条件 | 第17-19页 |
| ·板形理论的研究 | 第19-21页 |
| ·轧辊弹性变形的板形理论 | 第19-20页 |
| ·轧件板形动态遗传学理论 | 第20页 |
| ·轧件轧辊统一的板形理论(新板形理论) | 第20-21页 |
| ·动态负荷分配方法与策略分析 | 第21页 |
| ·板形控制技术介绍 | 第21-25页 |
| ·唐钢 1810mm 热连轧机组采用的板形控制技术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3. PC 轧机板形设定数学模型的研究 | 第27-49页 |
| ·板凸度计算 | 第27-29页 |
| ·带钢凸度影响系数的计算数学模型 | 第29-31页 |
| ·板凸度遗传系数数学模型 | 第29-30页 |
| ·PC 角影响系数数学模型 | 第30页 |
| ·轧辊横刚度系数影响系数数学模型 | 第30页 |
| ·弯辊力影响系数数学模型 | 第30-31页 |
| ·工作辊辊面凸度影响系数数学模型 | 第31页 |
| ·带钢板形影响参数计算数学模型 | 第31-33页 |
| ·带钢板形变化系数数学模型 | 第32页 |
| ·板形遗传系数数学模型 | 第32-33页 |
| ·延伸率常数数学模型 | 第33页 |
| ·轧辊温度场和热凸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40页 |
| ·工作辊的温度场分布 | 第34-37页 |
| ·轧辊节点温度的计算 | 第37-39页 |
| ·工作辊表面节点的热膨胀模型 | 第39页 |
| ·轧辊热凸度的计算模型 | 第39-40页 |
| ·轧辊磨损模型 | 第40页 |
| ·带钢板形设定模型 | 第40-48页 |
| ·PC 角计算模型 | 第43页 |
| ·平直度模型 | 第43-44页 |
| ·唐钢 1810 生产线板形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4. 自动板形控制系统 | 第49-55页 |
| ·FB-ASC | 第49-50页 |
| ·FF-ASC | 第50页 |
| ·优化应用的结果分析与比较 | 第50-55页 |
| 5. 设定模型的自学习功能 | 第55-67页 |
| ·概述 | 第55页 |
| ·模型自学习原理 | 第55-59页 |
| ·模型自学习 | 第55-56页 |
| ·指数平滑法 | 第56-59页 |
| ·板形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学习功能改进 | 第59-61页 |
| ·凸度自学习功能改进 | 第60-61页 |
| ·平直度自学习功能改进 | 第61页 |
| ·模型自学习后板形优化结果 | 第61-64页 |
| ·综合优化后板形控制结果 | 第64-6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