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背景 | 第13-28页 |
| ·桑树细菌性病害 | 第13-16页 |
| ·桑青枯病(Mulberry Bacterial Wilt) | 第13-14页 |
| ·桑疫病(Mulberry Bacterial Blight) | 第14页 |
| ·桑枝软腐病(Mulberry Shoot Soft Rot) | 第14-15页 |
| ·桑叶日灼病(Mulberry Leaf Scorch) | 第15页 |
| ·桑细菌性叶斑病(Mulberry Bacterial Leaf Spot) | 第15-16页 |
| ·肠杆菌与植物病害 | 第16-22页 |
|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概况 | 第16-17页 |
| ·肠杆菌属中的植物病原菌 | 第17-19页 |
| ·生癌肠杆菌(E.cancerogenus) | 第18页 |
| ·阴沟肠杆菌(E.cloacae) | 第18-19页 |
| ·阴沟肠杆菌溶解肠杆菌亚种(E.cloacae subsp.dissolvens) | 第19页 |
| ·超压肠杆菌(E.nimipressuralis) | 第19页 |
| ·梨形肠杆菌(E.pyrinus) | 第19页 |
| ·肠杆菌的研究 | 第19-22页 |
| ·植物生防菌 | 第19-20页 |
| ·植物促生菌 | 第20页 |
| ·生物降解菌 | 第20页 |
| ·生物产氢菌 | 第20-21页 |
| ·在食品生产中的潜在危害 | 第21-22页 |
| ·植物病原细菌的常用检测方法及其防治 | 第22-26页 |
| ·植物病原细菌的常用检测方法 | 第22-25页 |
| ·产地检疫检测 | 第22页 |
| ·分离检测 | 第22页 |
| ·选择性培养基检测 | 第22-23页 |
| ·致病性及离体检测 | 第23页 |
| ·免疫检测 | 第23页 |
| ·PCR技术在植物病原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 ·分子检测在肠杆菌中的应用 | 第25页 |
| ·桑树细菌病害的防控 | 第25-26页 |
| ·农业综合防治 | 第25页 |
| ·其他防病制剂 | 第25-26页 |
| ·研究背景及本研究的内容 | 第26-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与青枯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8-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 ·供试菌株 | 第28页 |
| ·培养基 | 第28页 |
| ·试剂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 ·烟草过敏反应 | 第29页 |
| ·脂肪酸分析 | 第29页 |
| ·PCR测定 | 第29-31页 |
| ·NA和TZC培养基分离桑青枯菌 | 第31-32页 |
| ·SMSA培养基分离桑树青枯菌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 ·烟草过敏反应 | 第32页 |
| ·脂肪酸测定 | 第32页 |
| ·PCR测定 | 第32页 |
| ·NA或TZC方法分离桑青枯菌 | 第32-33页 |
| ·SMSA方法分离桑青枯菌 | 第33页 |
| ·讨论 | 第33-35页 |
|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的鉴定 | 第33-34页 |
| ·桑青枯菌的分离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和青枯菌的致病性差异及对壳聚糖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35-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9页 |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 ·供试菌株 | 第35-36页 |
| ·桑树样本 | 第36页 |
| ·培养基 | 第36页 |
| ·供试试剂 | 第36页 |
| ·抗生素 | 第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9页 |
|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与青枯菌的致病性差异研究 | 第36-37页 |
| ·壳聚糖对桑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抑制性研究 | 第37-38页 |
| ·电镜下观察R18-2,M2,LMG5074三种桑病原细菌经壳聚糖处理后的细胞变化情况 | 第38页 |
|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和青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38-3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和青枯病菌的致病性差异 | 第39-42页 |
| ·观察桑树枝条的变化 | 第39-41页 |
| ·致病性试验结果的验证 | 第41-42页 |
|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对壳聚糖的敏感性 | 第42-45页 |
| ·壳聚糖对桑细菌性萎蔫病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42-44页 |
| ·电镜观察结果 | 第44-45页 |
|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和青枯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45-46页 |
| ·讨论 | 第46-48页 |
|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和青枯菌的致病性差异 | 第46页 |
|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对壳聚糖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桑细菌性萎蔫病菌和青枯菌的比较检测研究 | 第48-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 ·样本来源 | 第48页 |
| ·供试引物与序列 | 第48页 |
| ·检测方法 | 第48-49页 |
| ·桑细菌性萎蔫病和青枯病样本处理 | 第48页 |
| ·桑萎蔫病菌的检测 | 第48-49页 |
| ·桑青枯病菌的检测 | 第4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 ·杭州地区样本的检测 | 第49-52页 |
| ·广东地区样本的检测 | 第52-54页 |
| ·讨论 | 第54-55页 |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受教育经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