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页 |
1. 惩罚性赔偿的基本原理 | 第8-14页 |
·惩罚性赔偿的概念 | 第8-9页 |
·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的比较 | 第9-10页 |
·两者的目的不同 | 第9-10页 |
·能否作为独立诉因不同 | 第10页 |
·能否由双方约定不同 | 第10页 |
·计算赔偿数额考虑因素不同 | 第10页 |
·惩罚性赔偿的法律性质 | 第10-11页 |
·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 第11-13页 |
·惩罚功能 | 第11-12页 |
·遏制功能 | 第12页 |
·激励功能 | 第12-13页 |
·补偿功能 | 第13页 |
·我国消费者保护领域引进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缘由 | 第13-14页 |
·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 第13页 |
·受格式合同不利影响 | 第13-14页 |
·消费者和经营者相比经济实力存在悬殊 | 第14页 |
·消费者诉讼取证难度较大 | 第14页 |
2. 我国惩罚性赔偿责任存在的问题 | 第14-18页 |
·我国惩罚性赔偿责任现状概述 | 第14-15页 |
·我国惩罚性赔偿责任存在的具体问题 | 第15-18页 |
·主观状态衡量标准模糊 | 第15页 |
·赔偿基数存在缺陷 | 第15-16页 |
·倍数规定尚存不足 | 第16-17页 |
·消费者的认定范围不明确 | 第17页 |
·欺诈的认定不明确 | 第17-18页 |
·归责原则规定过于死板 | 第18页 |
·制度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 | 第18页 |
3. 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比较分析 | 第18-23页 |
·美国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 第19-21页 |
·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范围 | 第20页 |
·美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改革 | 第20-21页 |
·中美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比较及成功经验的借鉴 | 第21-23页 |
·扩大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1页 |
·制定颁布惩罚性赔偿制度专门法 | 第21页 |
·学习美国法律实施后各利益集团利益的重新分配先进做法 | 第21-23页 |
·我国台湾地区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 第23页 |
4. 我国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完善 | 第23-29页 |
·完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途径 | 第23-28页 |
·明晰主观状态衡量标准 | 第24页 |
·确定合理的赔偿基数 | 第24页 |
·科学规定赔偿倍数 | 第24-25页 |
·明确消费者范围 | 第25-26页 |
·确定欺诈认定标准 | 第26-27页 |
·明确归责原则,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 第27页 |
·扩大适用范围 | 第27-28页 |
·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 第28-29页 |
·故意 | 第29页 |
·重大过失 | 第29页 |
5. 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数额确定 | 第29-31页 |
·合理比例原则 | 第30页 |
·最高上限原则 | 第30页 |
·地域区别原则 | 第30页 |
·法官自由裁量原则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4-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