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词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油茶概述 | 第13页 |
·植物成花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成花诱导的相关假说 | 第13-15页 |
·成花素假说 | 第13-14页 |
·C/N比假说 | 第14页 |
·营养物质转移假说 | 第14-15页 |
·多因子控制模型假说 | 第15页 |
·光敏色素假说 | 第15页 |
·植物成花影响因子的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温度 | 第15-16页 |
·光 | 第16页 |
·内源激素 | 第16-18页 |
·赤霉素(GA) | 第16-17页 |
·生长素(IAA) | 第17页 |
·脱落酸(ABA) | 第17页 |
·细胞分裂素(CTK) | 第17-18页 |
·乙烯(Eth) | 第18页 |
·碳水化合物 | 第18页 |
·蛋白质 | 第18-19页 |
·开花关键基因 | 第19-20页 |
·外源赤霉素在植物花期调控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外源赤霉素在观赏植物上的应用 | 第20页 |
·外源赤霉素在林木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营养物质对赤霉素调控的响应 | 第23-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3页 |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药品 | 第23页 |
·仪器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花期观测及成花率统计 | 第23-24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 第24-25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不同处理对油茶成花率及花期的影响 | 第26-27页 |
·不同处理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处理对油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3页 |
3 内源GA_3对赤霉素调控的响应 | 第33-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材料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页 |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试验药品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HPLC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3页 |
·色谱柱的选择 | 第33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3-34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3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GA_3的定量分析 | 第34-35页 |
·GA_3标样及油茶样品HPLC图谱 | 第35-37页 |
·不同处理对油茶叶片GA_3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内源GA_3与营养物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3页 |
4 LFY基因对赤霉素调控的响应 | 第43-57页 |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7页 |
·油茶花芽RNA的提取 | 第43-44页 |
·cDNA的合成 | 第44页 |
·LFY基因及内参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44-47页 |
·引物设计 | 第44-45页 |
·RT-PCR反应体系 | 第45页 |
·PCR产物的回收 | 第45-46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6页 |
·重组子转化 | 第46页 |
·菌液PCR鉴定 | 第46-47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LFY基因的表达 | 第47页 |
·引物设计 | 第47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油茶花芽RNA的提取 | 第47-48页 |
·不同裂解液提取效果比较 | 第47-48页 |
·油茶花芽RNA的提取 | 第48页 |
·油茶LFY同源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48-51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赤霉素对LFY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1-55页 |
·溶解曲线与浓度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51-52页 |
·油茶LFY基因的时间表达规律 | 第52-53页 |
·不同处理对油茶LFY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3-55页 |
·讨论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5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57-59页 |
·主要结论 | 第57-58页 |
·创新点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A 实验试剂 | 第67页 |
附录B 实验设备 | 第67-68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