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黄土丘陵区生态脆弱性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选题背景第10页
     ·选题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7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第11-13页
     ·区域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第13-15页
     ·生态脆弱性驱动力研究进展第15-17页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7-18页
     ·研究目标第17-18页
     ·研究内容第18页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基础第20-24页
   ·研究区概况第20-22页
     ·气象水文第20-21页
     ·地形地貌第21页
     ·土壤植被第21-22页
   ·基础数据及数据处理第22-24页
     ·基础数据说明第22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22-24页
第三章 生态脆弱性评价数据库的建立第24-33页
   ·指标体系的建立第24-25页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依据第24-25页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5页
   ·指标的提取第25-33页
     ·遥感影像预处理第25-27页
     ·土地利用/覆被信息的提取第27-29页
     ·地形数据的提取第29-31页
     ·植被覆盖度的提取第31-33页
第四章 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第33-45页
   ·典型小流域基本特征第34-37页
   ·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分析第37-44页
     ·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第38-40页
     ·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第40-44页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特征分析第45-59页
   ·研究方法第45-48页
     ·数据源与处理第45-46页
     ·评价方法第46-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57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结果第48-53页
     ·区域尺度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分析第53-56页
     ·典型小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分析第56-57页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六章 延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演变特征第59-67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演变模型第59-60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时间演变第60-62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演变第62-66页
     ·距城市中心不同距离上的空间变化第62-64页
     ·距河流不同距离上的空间变化第64-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七章 延河流域生态脆弱性演变的驱动机制分析第67-74页
   ·空间主成分分析法第67-68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力定量分析第68-73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力的主成分分析结果第68-69页
     ·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第69-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第74-76页
   ·主要结论第74-75页
   ·讨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致谢第82-83页
作者简介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青少年体育参与动力机制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下一篇:高分子材料对山地苹果园水土保持效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