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 第1-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 | 第11页 |
| ·川滇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3-14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所使用方法的可行性 | 第15-17页 |
| ·数据基础 | 第17-18页 |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川滇块体及周边地质构造和历史强震背景 | 第19-26页 |
| ·区域地质及构造背景 | 第19-22页 |
| ·现今地壳运动情况 | 第22-24页 |
| ·历史强震背景分析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利用区域地震波形反演 MS3.5 以上地震震源机制解 | 第26-62页 |
| ·方法原理 | 第26-32页 |
| ·F-K 频率波数法求解理论地震图 | 第26-31页 |
| ·CAP 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 | 第31-32页 |
| ·速度模型 | 第32-37页 |
| ·数据及处理 | 第37-38页 |
| ·部分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 | 第38-54页 |
| ·川滇块体及其周边区域震源机制解结果 | 第54-61页 |
| ·波形拟合求解得到的震源深度特征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川滇块体及周边区域应力场反演 | 第62-67页 |
| ·方法原理 | 第62-63页 |
| ·应力场反演结果 | 第63-65页 |
| ·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7-80页 |
| ·震源机制解空间分布反映的构造特征 | 第67-74页 |
| ·震源深度与地壳流变性特征初步讨论 | 第74-75页 |
| ·应力场特征讨论与分析 | 第75-77页 |
| ·主要结论和认识 | 第77-78页 |
| ·存在问题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作者简介 | 第92页 |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页 |
| 参与科研项目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