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19页 |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 | 第20-32页 |
| ·交易制度概述 | 第20-23页 |
| ·交易制度分类 | 第20-21页 |
| ·交易制度设计的目标 | 第21-23页 |
| ·做市商制度概述 | 第23-24页 |
|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 第24-27页 |
| ·有效市场理论 | 第27-28页 |
|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8-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我国证券交易市场现状分析 | 第32-39页 |
|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 | 第32-35页 |
| ·证券交易制度现状 | 第35-38页 |
| ·我国证券交易规则 | 第35页 |
| ·我国证券交易方式历史 | 第35-37页 |
| ·我国证券交易方式发展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我国引入做市商制度适用性分析 | 第39-48页 |
| ·我国市场特点分析 | 第39-44页 |
| ·流动性分析 | 第39-42页 |
| ·稳定性分析 | 第42-43页 |
| ·我国现状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 ·做市商制度分析 | 第44-47页 |
| ·做市商制度的发展 | 第44-45页 |
| ·做市商制度的优点 | 第45-47页 |
| ·引入做市商制度适用性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5章 引入做市商的制度设计与实施 | 第48-62页 |
| ·做市商主体的选择 | 第48-50页 |
| ·过渡期做市商主体 | 第48-50页 |
| ·正式期做市商主体 | 第50页 |
| ·做市商权利和义务 | 第50-52页 |
| ·做市商的义务 | 第50-51页 |
| ·做市商的权利 | 第51-52页 |
| ·框架设计 | 第52-55页 |
| ·组织结构设计 | 第52-54页 |
| ·运作流程设计 | 第54-55页 |
| ·法律制度设计 | 第55-59页 |
| ·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56-57页 |
| ·监管体系设计 | 第57-59页 |
| ·实施障碍与建议 | 第59-61页 |
| ·实施障碍 | 第59-60页 |
| ·实施建议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 ·本文总结 | 第62-63页 |
| ·未来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附录 | 第68-71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