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丙烯酸酯系织物粘合剂 | 第17-18页 |
·聚氨酯涂层剂 | 第18-20页 |
·聚氨酯对丙烯酸酯乳液的改性 | 第20-24页 |
·文献总结 | 第24-25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目标 | 第25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共聚法制备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 | 第25-26页 |
·种子法制备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共聚乳液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共聚法合成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 | 第27-41页 |
·实验原料 | 第27-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聚氨酯大分子单体(PUM)的制备 | 第28-29页 |
·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物(PUA)乳液的合成 | 第29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29-31页 |
·红外表征 | 第29页 |
·GPC 表征 | 第29页 |
·~1H-NMR 测试 | 第29页 |
·固含量的测试 | 第29页 |
·单体转化率测试 | 第29-30页 |
·乳液聚合稳定性的测试 | 第30页 |
·乳液粒径的测试 | 第30页 |
·织物粘接强度的测定 | 第30页 |
·织物静水压的测试 | 第30页 |
·织物透湿量的测试 | 第30-31页 |
·织物低温脆性的测试 | 第31页 |
·乳胶膜热行为的测试 | 第31页 |
·乳胶粒的形貌表征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0页 |
·初始-NCO/-OH 对 PUM 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 | 第31-32页 |
·核磁谱图分析 | 第32-33页 |
·红外谱图分析 | 第33-34页 |
·引发剂的加入方式对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影响 | 第34-35页 |
·引发剂种类对丙烯酸酯乳液的的影响 | 第35-36页 |
·乳化剂用量对 PUA 乳液的的影响 | 第36-37页 |
·引发剂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聚氨酯大分子单体(PUM)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粒形貌 | 第39-40页 |
·总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磺酸型水性聚氨酯分散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41-55页 |
·实验药品 | 第41-42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磺酸型聚酯二元醇(SPHA)的制备 | 第42-43页 |
·水性聚氨酯分散体(PUD)的制备 | 第43-44页 |
·聚氨酯膜的制备 | 第44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44-45页 |
·羟值的测定 | 第44页 |
·聚氨酯的结构表征 | 第44页 |
·聚氨酯分散体的粒径表征 | 第44页 |
·聚氨酯的分子量 | 第44页 |
·吸水率的表示 | 第44-45页 |
·乳胶膜热行为测试 | 第45页 |
·热稳定性测试 | 第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红外分析 | 第45-46页 |
·磺酸型聚酯二元醇分子量的影响 | 第46-49页 |
·DMPA 用量的影响 | 第49-52页 |
·小结 | 第52-55页 |
第四章 种子法合成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 | 第55-67页 |
·实验药品 | 第55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55-56页 |
·PUA 乳液的制备 | 第56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56-58页 |
·红外表征 | 第56页 |
·转化率的测试 | 第56页 |
·乳液粒径的测试 | 第56页 |
·乳胶粒的形貌测定 | 第56-57页 |
·乳胶膜热稳定性的测试 | 第57页 |
·乳胶膜吸水率的测试 | 第57页 |
·织物透湿量的测试 | 第57页 |
·织物粘接强度的测试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5页 |
·红外表征 | 第58页 |
·聚氨酯粒径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丙烯酸酯的亲水性对乳胶粒形貌的影响 | 第60-61页 |
·乳化剂的用量对 PUA 乳液的影响 | 第61-62页 |
·磺酸型 PUD 含量对 PUA 乳液的影响 | 第62-64页 |
·PU/PUA/PA 的热稳定性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导师简介 | 第78-79页 |
硕士研宄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