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定性研究 | 第16页 |
(二) 定量研究 | 第16-17页 |
二、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37页 |
第一节 产融结合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一、产融结合两个视角的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一) 基于金融企业(金融资本)的视角 | 第18-20页 |
(二) 基于工商企业(产业资本)的视角 | 第20-22页 |
二、产融结合的概念 | 第22-23页 |
(一) 循环视角 | 第22-23页 |
(二) 制度视角 | 第23页 |
(三) 融合视角 | 第23页 |
三、非金融类公司产融结合的界定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第24-32页 |
一、产融结合效率的界定 | 第24-25页 |
二、技术效率的评价 | 第25-27页 |
(一) 区域层面 | 第25-26页 |
(二) 企业层面 | 第26页 |
(三) 行业层面 | 第26-27页 |
三、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一) 实体产业(或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二) 金融机构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三) 产融结合型企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第三节 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文献综述 | 第32-36页 |
一、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32-34页 |
二、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的发展演化 | 第34-36页 |
(一) Aigner、Lovell & Schmidt(1977)的模型 | 第34页 |
(二) Pitt & Lee(1981)和Battese & Coelli(1988)的模型 | 第34-35页 |
(三) Kumbhakar(1990)和Battese & Coelli(1992)的模型 | 第35页 |
(四) Battese & Coelli(1995)的模型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37-47页 |
第一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7-40页 |
一、样本选取 | 第37-40页 |
(一) 制造企业的界定 | 第37页 |
(二) 金融机构(金融业)的界定 | 第37页 |
(三) 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37-40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40页 |
第二节 变量定义及说明 | 第40-47页 |
一、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0-41页 |
二、产融结合型企业技术效率的可能影响因素 | 第41-47页 |
(一) 企业规模 | 第41-42页 |
(二) 产权性质 | 第42-43页 |
(三) 财务风险 | 第43-44页 |
(四) 参股金融机构的比例 | 第44-45页 |
(五) 参股金融机构的类型 | 第45页 |
(六) 政府支持力度 | 第45-46页 |
(七) 金融支持力度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和统计结果 | 第47-58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计量模型 | 第47-51页 |
第二节 数据分析和结果 | 第51-57页 |
一、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二、统计分析软件参数说明 | 第51-52页 |
三、跨年度产融结合效率值 | 第52-53页 |
四、参股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效率差异 | 第53-54页 |
五、产融结合效率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 | 第54-57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58-65页 |
第一节 主要的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58-63页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二、对策建议 | 第59-63页 |
(一) 企业层面 | 第59页 |
(二) 金融机构层面 | 第59-60页 |
(三) 政府层面 | 第60-63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未来的展望 | 第63-65页 |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63页 |
二、本文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录A 样本上市企业公司名单 | 第73-75页 |
附录B Battese和Coelli(1995)模型实证过程 | 第75-80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