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阶段建筑冷负荷的修正负荷因子法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的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建筑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建筑负荷预测方法及其发展 | 第12-14页 |
·城市规划阶段建筑负荷预测现状 | 第14-15页 |
·负荷因子法简介 | 第15-16页 |
·太阳辐射引起的建筑冷负荷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页 |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6-19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太阳辐射透过玻璃窗引起的建筑冷负荷模型 | 第19-33页 |
·透过玻璃窗的太阳辐射得热模型 | 第19-26页 |
·建筑物各表面太阳入射角计算 | 第20-21页 |
·建筑物各表面太阳辐射强度计算 | 第21-24页 |
·窗玻璃的太阳得热系数(SHGC)数据库 | 第24-25页 |
·太阳辐射瞬时得热量的计算 | 第25-26页 |
·得热量转化为瞬时冷负荷的计算 | 第26-29页 |
·室内蓄热平板模型 | 第26-27页 |
·平板模型参数设定 | 第27-29页 |
·模型实例验证 | 第29-32页 |
·室内蓄热平板模型计算实例 | 第29-30页 |
·冷负荷系数法中的日射得热形成的冷负荷 | 第30-31页 |
·计算结果对比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 围护结构传热模型的构建 | 第33-44页 |
·围护结构传热冷负荷计算方法概述 | 第33-34页 |
·计算围护结构传热冷负荷的方法 | 第33-34页 |
·太阳辐射对不透明围护结构的作用 | 第34页 |
·围护结构得热模型构建 | 第34-39页 |
·围护结构外表面综合温度 | 第34-35页 |
·围护结构得热量计算 | 第35页 |
·围护结构周期响应因子的计算 | 第35-36页 |
·应用状态空间法求解围护结构传热方程 | 第36-38页 |
·玻璃窗传热得热量 | 第38-39页 |
·围护结构得热量转化为冷负荷的模型 | 第39-43页 |
·围护结构冷负荷计算公式推导 | 第39-41页 |
·计算实例及结果对比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修正负荷因子法模型的验证 | 第44-62页 |
·其他负荷因子模型简介 | 第44-50页 |
·新风负荷因子模型 | 第45-46页 |
·人员负荷因子模型 | 第46页 |
·照明负荷因子模型 | 第46-47页 |
·设备负荷因子模型 | 第47-48页 |
·软件系统流程图 | 第48-50页 |
·不同计算方法的结果的对比和分析 | 第50-55页 |
·计算方法介绍 | 第50-51页 |
·计算输入参数比较 | 第51-52页 |
·结果及误差分析 | 第52-55页 |
·与实测数据的比较 | 第55-58页 |
·各项修正逐时负荷因子 | 第55-56页 |
·结果及误差分析 | 第56-58页 |
·不同地区及不同建筑类型建筑的比较 | 第58-61页 |
·建筑物理模型的构建 | 第58-59页 |
·结果及误差分析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修正负荷因子法的软件开发 | 第62-71页 |
·软件界面介绍 | 第62-69页 |
·软件计算流程及特点 | 第69-70页 |
·软件计算流程 | 第69-70页 |
·软件特点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6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