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微粒群算法的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系统辨识的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系统辨识 | 第14-32页 |
·系统辨识的定义 | 第14-15页 |
·系统模型 | 第15-17页 |
·线性系统模型 | 第15页 |
·非线性模型 | 第15-17页 |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辨识的输入信号 | 第18-20页 |
·白噪声 | 第18页 |
·有色噪声 | 第18页 |
·M 序列 | 第18-19页 |
·逆重复 M 序列 | 第19-20页 |
·误差准则 | 第20页 |
·传统辨识方法 | 第20-31页 |
·批处理最小二乘算法 | 第20-21页 |
·递推最小二乘算法 | 第21-22页 |
·仿真实例 | 第22-23页 |
·递推增广最小二乘算法 | 第23页 |
·仿真实例 | 第23-25页 |
·梯度校正法 | 第25-26页 |
·仿真实例 | 第26-27页 |
·极大似然法 | 第27页 |
·仿真实例 | 第27-28页 |
·神经网络系统辨识 | 第28-29页 |
·仿真实例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本微粒群优化算法 | 第32-38页 |
·引言 | 第32页 |
·微粒群优化算法 | 第32-36页 |
·微粒群算法产生的生物学背景 | 第32-33页 |
·微粒群算法原理 | 第33-34页 |
·微粒群算法流程图 | 第34-35页 |
·微粒群算法参数分析 | 第35-36页 |
·与其他进化算法的比较 | 第36-37页 |
·微粒群算法与遗传算法比较 | 第36-37页 |
·微粒群算法与蚁群算法的比较 | 第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改进微粒群算法 | 第38-53页 |
·带收敛因子的微粒群算法 | 第38页 |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微粒群算法 | 第38-42页 |
·模拟退火算法 | 第38页 |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微粒群算法步骤 | 第38-40页 |
·仿真函数测试 | 第40-42页 |
·量子微粒群算法 | 第42-47页 |
·算法模型 | 第42-44页 |
·算法流程 | 第44页 |
·仿真实例及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混沌微粒群算法 | 第47-51页 |
·混沌搜索策略 | 第47-48页 |
·混沌微粒群算法的思想 | 第48页 |
·算法的流程 | 第48页 |
·仿真函数测试 | 第48-51页 |
·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微粒群算法在系统辨识中的应用 | 第53-69页 |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线性系统参数辨识 | 第53-55页 |
·引言 | 第53页 |
·线性系统辨识问题描述 | 第53页 |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线性系统辨识 | 第53-55页 |
·基于量子微粒群算法的非线性系统辨识 | 第55-59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单输入单输出 Hammerstein 模型 | 第56页 |
·基于 QPSO 算法辨识 Hammerstein 模型过程 | 第56-59页 |
·基于混沌微粒群算法的时变系统辨识 | 第59-64页 |
·引言 | 第59-60页 |
·时变系统模型描述 | 第60页 |
·基于混沌微粒群算法的时变系统辨识 | 第60-64页 |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混沌系统参数辨识 | 第64-68页 |
·引言 | 第64页 |
·混沌系统介绍 | 第64-65页 |
·混沌系统仿真实验 | 第65-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总结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和录用相关文献列表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