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1 绪论 | 第16-40页 |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生物质直燃技术 | 第16-19页 |
·NOx 的产生及危害 | 第19页 |
·我国常用生物质燃料特性及直燃应用现状 | 第19-21页 |
·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及减排技术 | 第21-25页 |
·热力型 NO | 第21-22页 |
·快速型 NO | 第22页 |
·燃料型 NO | 第22-24页 |
·NOx 的减排技术 | 第24-25页 |
·生物质再燃过程中氮氧化物的还原机理 | 第25-35页 |
·生物质再燃技术的发展 | 第25-26页 |
·挥发份均相还原氮氧化物 | 第26-32页 |
·焦异相还原氮氧化物 | 第32-35页 |
·大容量燃煤机组混燃生物质的应用现状 | 第35-38页 |
·生物质的可磨性及磨煤机安全性分析 | 第36页 |
·生物质混燃对燃烧效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36-37页 |
·生物质混燃对 NOx 及 SO_2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生物质混燃对粉煤灰利用的影响 | 第38页 |
·生物质混燃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 第38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8-40页 |
2 生物质(混合)燃烧的动力学分析 | 第40-56页 |
·试验方法及燃料特性 | 第40-45页 |
·试验仪器 | 第40页 |
·燃料特性及试验工况 | 第40-41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1-45页 |
·生物质单独燃烧特性 | 第45-52页 |
·燃烧特征参数汇总 | 第45-46页 |
·燃料种类的影响 | 第46-47页 |
·O_2/N_2气氛与 O_2/CO_2气氛的影响 | 第47-49页 |
·氧气浓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动力学分析 | 第50-52页 |
·生物质混合燃烧特性 | 第52-55页 |
·混燃比例的影响 | 第52页 |
·混燃生物质种类的影响 | 第52-53页 |
·混燃煤种的影响 | 第53页 |
·O_2/N_2-O_2/CO_2气氛的影响 | 第53-54页 |
·O_2浓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生物质热解的气相析出规律及焦特性研究 | 第56-79页 |
·试验方法及分析仪器 | 第56-58页 |
·TG-DSC- MS 热解分析系统 | 第56页 |
·焦样的制备及表征 | 第56-58页 |
·焦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的热重分析 | 第58页 |
·生物质程序升温热解的气相析出特性 | 第58-62页 |
·TG 分析 | 第58-59页 |
·N-S-Cl 组份析出的 MS 分析 | 第59-61页 |
·程序升温制得焦样的 XRD 表征 | 第61-62页 |
·生物质焦的理化特性 | 第62-66页 |
·生物质焦的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 | 第66-77页 |
·燃烧特征参数汇总 | 第66-68页 |
·燃料种类的影响 | 第68-69页 |
·O_2/N_2气氛和 O_2/CO_2气氛的影响 | 第69-71页 |
·O_2浓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制焦温度的影响 | 第72-73页 |
·焦燃烧的反应动力学特性 | 第73-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4 生物质焦异相还原氮氧化物的试验研究 | 第79-101页 |
·试验系统及动力学求解方法 | 第79-84页 |
·试验系统及方法 | 第79-80页 |
·数据处理及动力学求解模型 | 第80-84页 |
·生物质焦与 NO 的高温反应特性 | 第84-91页 |
·燃料和制焦温度的影响 | 第84-85页 |
·NO 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焦样浓度和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86-87页 |
·添加 CO 和 O_2的影响 | 第87-89页 |
·焦-NO 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 第89-91页 |
·生物质焦与 N_2O 的高温反应特性 | 第91-97页 |
·反应温度区间的选择 | 第91-92页 |
·燃料和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92-93页 |
·N_2O 初始浓度和焦样浓度的影响 | 第93-94页 |
·添加 CO 和 O_2的影响 | 第94-96页 |
·焦-N_2O 反应的动力学分析 | 第96-97页 |
·O_2对 NO/N_2O 在生物质焦表面化学吸附的影响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5 生物质气均相还原氮氧化物的机理分析及简化 | 第101-135页 |
·分析方法及数学模型 | 第101-104页 |
·反应器物理模型 | 第101-102页 |
·动力学仿真平台 | 第102页 |
·反应动力学机理及分析方法[147] | 第102-103页 |
·CARM 程序及机理简化的数学模型 | 第103-104页 |
·详细反应机理的试验验证及选取 | 第104-107页 |
·工况选取 | 第104页 |
·生物质气对 NO 的均相还原 | 第104-105页 |
·SNCR(含 NH3的反应过程) | 第105-106页 |
·N_2O 的均相还原 | 第106-107页 |
·再燃系统中生物质气对 NO 的还原特性 | 第107-127页 |
·CH4对 NO 的还原特性 | 第107-115页 |
·CO 对 NO 的还原特性 | 第115-117页 |
·H2对 NO 的还原特性 | 第117-122页 |
·生物质气对 NO 的还原特性 | 第122-127页 |
·生物质气燃烧的含氮详细反应机理的简化及应用 | 第127-133页 |
·生物质气燃烧的含氮骨架机理及简化机理 | 第127-128页 |
·生物质气着火延迟时间(WMR) | 第128-129页 |
·一维预混火焰特性(1D-Premixed flame) | 第129-131页 |
·生物质气对氮氧化物的还原(PSR) | 第131-132页 |
·生物质气燃烧过程中燃料及产物的分布(PSR)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6 生物质(混合)燃烧的沉降炉试验研究 | 第135-151页 |
·试验方法 | 第135-140页 |
·试验系统 | 第135-136页 |
·燃料特性 | 第136页 |
·微量螺旋给料装置 | 第136-137页 |
·烟气和结焦取样及分析 | 第137-138页 |
·试验工况 | 第138-139页 |
·生物质直燃电厂 | 第139-140页 |
·NOX和 SO_2排放特性 | 第140-141页 |
·结焦形成机理的试验分析 | 第141-150页 |
·壁面温度Tb 对生物质结焦形成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不同种类燃料的结焦形成特性 | 第142-144页 |
·生物质与煤混燃的结焦特性 | 第144-145页 |
·生物质电厂锅炉受热面结焦试验 | 第145-148页 |
·亚微米 K2SO4气溶胶在结焦机理中的关键作用分析 | 第148-150页 |
·小结 | 第150-151页 |
7 300MW 煤粉炉内生物质混燃的试验研究 | 第151-165页 |
·试验方法 | 第151-154页 |
·试验设备概况 | 第151-152页 |
·燃料特性 | 第152页 |
·生物质混燃系统的选择 | 第152-153页 |
·试验方案及工况 | 第153-154页 |
·试验结果和讨论 | 第154-162页 |
·成型生物质的可磨性及磨煤机安全性分析 | 第154-156页 |
·生物质混燃对炉膛火焰及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156-157页 |
·生物质混燃对锅炉效率的影响及分析 | 第157-158页 |
·生物质混燃对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 | 第158-160页 |
·生物质混燃对煤灰的理化特性及混凝土特性的分析 | 第160-162页 |
·一种规模化的压型生物质利用方案 | 第162-163页 |
·小结 | 第163-16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7页 |
·结论 | 第165-166页 |
·展望 | 第16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6页 |
附录 32 组份-179 步骨架机理 | 第176-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2-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