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相关术语界定 | 第20-21页 |
·农业资金 | 第20页 |
·农业资金的分类 | 第20页 |
·农业资金的特征 | 第20-21页 |
·粮食生产能力 | 第21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农村金融理论与金融资源协调配置理论 | 第21-23页 |
·农业资金与农业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投资者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农业资金投入现状和投入渠道比较分析 | 第26-37页 |
·农业资金投入现状分析 | 第26-34页 |
·农户家庭种植业现金支出分析 | 第26-28页 |
·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 | 第28-30页 |
·政府财政支农支出 | 第30-32页 |
·外商农业直接投资 | 第32-34页 |
·农业资金投入渠道比较分析 | 第34-37页 |
·投入主体类型比较 | 第34页 |
·投入动机比较 | 第34页 |
·投入方式比较 | 第34页 |
·投入优势比较 | 第34-35页 |
·投入局限性比较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 第37-44页 |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变量选取及说明 | 第37页 |
·粮食生产能力 | 第37页 |
·农业资金投入 | 第37页 |
·方法选择和模型设定 | 第37-38页 |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序列平稳性检验 | 第38-39页 |
·协整分析 | 第39-40页 |
·Grange 因果检验 | 第40-42页 |
·方差分解 | 第42页 |
·结论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农业资金投入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农业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及波动性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农业生产弱质性是资金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 | 第44页 |
·农业投入主体缺少资金投入激励 | 第44-45页 |
·农业资金投入效率低原因分析 | 第45页 |
·农业资金非粮食生产化倾向突出 | 第45页 |
·农业资金支持粮食生产中监管不到位 | 第45页 |
·农业资金投入主体间缺乏协作性的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投入主体自身属性决定的 | 第45-46页 |
·投入主体间的协作性缺乏相应支持和引导 | 第46-47页 |
·农业资金投入机制存在弊端 | 第47-49页 |
·粮食生产中投入主体的错位 | 第47页 |
·投入渠道狭窄 | 第47页 |
·粮食生产中投入补偿机制缺失 | 第47-49页 |
第六章 农业资金支持粮食生产能力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加强农业资金投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 第49页 |
·强化农业资金投入与粮食生产能力关系的认识 | 第49页 |
·实施粮食生产的支持政策,加大农户粮食生产的直接补贴力度 | 第49页 |
·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农业基础设施 | 第49页 |
·提高各投入主体对粮食生产能力支持的范围和力度 | 第49-51页 |
·建立农户家庭粮食生产投入的激励机制 | 第49-50页 |
·建立农业贷款保险机制 | 第50页 |
·引导外商农业资金投入到粮食生产领域 | 第50-51页 |
·提高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 第51页 |
·构建农业资金使用与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 第51页 |
·加强粮食生产中资金投入主体间的协作性 | 第51-52页 |
·优化投资主体结构、明确投入主体职责和投资特征 | 第51-52页 |
·强化投入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与配合 | 第52页 |
·构建专门化的粮食生产投资模式 | 第52页 |
·完善专门化粮食生产投资模式 | 第52页 |
·引导农业资金在主体间合理流动 | 第52页 |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生产保障基金 | 第52-54页 |
·建立粮食生产农业资金投入风险分担机制 | 第52-53页 |
·建立专门粮食生产风险保障基金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