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为帮助犯的问题研究--以温州“冷漠的哥”案为视角
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页 |
第一章 实践照耀认识:不作为帮助犯的存在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温州“冷漠的哥”案引发相关思考 | 第11-12页 |
一、 案情介绍 | 第11页 |
二、 争议焦点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德日对不作为帮助犯存在依据的争论 | 第12-15页 |
一、 肯定说 | 第13页 |
二、 否定说 | 第13-15页 |
三、 第三种类型行为说 | 第15页 |
第二章 不作为帮助犯的本体论 | 第15-34页 |
第一节 不作为帮助犯的类型 | 第16-20页 |
一、 单一型不作为共犯中的帮助犯 | 第16-18页 |
二、 复合型不作为共犯中的帮助犯 | 第18-20页 |
第二节 不作为帮助犯的主观认定 | 第20-23页 |
一、 主观方面的认识要素 | 第20-22页 |
二、 主观方面的意志要素 | 第22-23页 |
第三节 不作为帮助犯的作为义务 | 第23-31页 |
一、 作为义务的地位 | 第24-25页 |
二、 作为义务的特点 | 第25-28页 |
三、 作为义务的来源及其内容 | 第28-31页 |
第四节 不作为帮助犯的客观构成 | 第31-34页 |
一、 不作为帮助行为的特性 | 第31-32页 |
二、 不作为帮助行为的因果关系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不作为帮助犯的辨识论 | 第34-47页 |
第一节 不作为帮助犯与不作为正犯的界限 | 第34-38页 |
一、 诸观点评述 | 第35-36页 |
二、 本文的观点 | 第36-38页 |
第二节 不作为帮助犯与片面帮助犯的关系 | 第38-40页 |
一、 片面帮助犯的简述 | 第38-39页 |
二、 两者的关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不作为帮助犯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冲突 | 第40-45页 |
一、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概说及判断标准 | 第40-41页 |
二、 两者的界限 | 第41-45页 |
第四节 不作为帮助犯与见危不救行为的交叉 | 第45-47页 |
一、 见危不救的行为性质 | 第45-46页 |
二、 从当众强奸妇女的“众”的角度解读两者的交叉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理论指导实践:不作为帮助犯的应用论 | 第47-52页 |
第一节 “冷漠的哥”的主观罪过 | 第48页 |
第二节 “冷漠的哥”的作为义务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冷漠的哥”的行为认定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