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目录 | 第11-15页 |
| 第一部分 苏云金芽胞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基因资源开发及功能验证 | 第15-7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6页 |
| 1 苏云金芽胞杆菌 | 第15-19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5-16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分布 | 第16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采集与分离 | 第16-17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采集 | 第16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分离 | 第16-17页 |
|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分类鉴定 | 第17-19页 |
| ·血清型鉴定 | 第17-18页 |
| ·生理生化鉴定 | 第18页 |
| ·热解气相色谱法鉴定 | 第18页 |
| ·酯酶型鉴定 | 第18-19页 |
| ·基于编码H抗原的hag基因分析 | 第19页 |
| 2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9-22页 |
| ·杀虫晶体蛋白 | 第19-21页 |
| ·杀虫晶体蛋白的分类 | 第19-20页 |
| ·杀虫晶体蛋白的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 ·营养期杀虫晶休蛋白 | 第21页 |
| ·β-外毒素 | 第21页 |
| ·几丁质酶 | 第21-22页 |
| ·水溶性毒素 | 第22页 |
| ·双效菌素及溶血素抗癌蛋白等 | 第22页 |
| 3 Bt营养期杀虫蛋白 | 第22-34页 |
| ·营养期杀虫蛋白的分类 | 第22-29页 |
| ·Vip1/Vip2二元毒素蛋白的分类 | 第23-26页 |
| ·Vip3蛋白的分类 | 第26-29页 |
| ·营养期杀虫蛋白的杀虫机理 | 第29-31页 |
| ·Vip1/Vip2二元毒素的杀虫机理 | 第29-30页 |
| ·Vip3蛋白的杀虫机理 | 第30-31页 |
| ·营养期杀虫蛋白的应用与研究展望 | 第31-34页 |
| ·Vip1/Vip2二元毒素的应用与研究展望 | 第32页 |
| ·Vip3的应用与研究展望 | 第32-34页 |
| 4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四川盆地Bt菌株的分离和vip基因资源的鉴定 | 第36-5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5页 |
| ·材料 | 第36-40页 |
| ·上样来源 | 第36-37页 |
| ·仪器设备 | 第37-38页 |
| ·培养基 | 第38页 |
| ·抗生素 | 第38页 |
| ·生化试剂 | 第38页 |
| ·主要试验试剂 | 第38-39页 |
| ·鉴定vip基因的PCR引物 | 第39-40页 |
| ·方法 | 第40-45页 |
| ·上样的采集 | 第40页 |
| ·Bt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第40-41页 |
| ·Bt菌株的电镜扫描 | 第41页 |
| ·Bt菌株DNA的提取 | 第41页 |
| ·PCR扩增反应 | 第41-42页 |
| ·PCR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回收 | 第42-43页 |
| ·大肠杆菌DH5 a/BL21 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3页 |
| ·vip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43页 |
| ·新的vip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第43-44页 |
| ·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 | 第44-45页 |
| ·Vip3的生物测定 | 第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 ·Bt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 第45-46页 |
| ·Bt菌株的vip基因资源分析 | 第46-48页 |
| ·新的vip3基因的鉴定 | 第48页 |
| ·新的Vips的SDS-PAGE分析及杀虫活性测定 | 第48-49页 |
| 3 讨论 | 第49-52页 |
| 第三章 蜡状芽胞杆菌中新的Vipl/Vip2二元毒索的筛选及功能验证 | 第52-6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60页 |
| ·材料 | 第52-55页 |
| ·蜡状芽胞杆菌菌株 | 第52-53页 |
| ·大肠杆菌菌株与质粒 | 第53-54页 |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54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54-55页 |
| ·仪器设备见第二章仪器设备 | 第55页 |
| ·研究方法 | 第55-60页 |
|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55页 |
| ·Bc总DNA的提取 | 第55页 |
| ·新的vip1/vip2基因的鉴定 | 第55-57页 |
| ·vip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第57-58页 |
| ·Son-PCR扩增vip1-like基因全序列 | 第58页 |
| ·构建vip1Ac1/vip2Ae3共表达载体 | 第58-59页 |
| ·vip1Ac1/vip2Ae3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59-60页 |
| ·诱导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 第60页 |
| ·Vip1Ac1/Vip2Ae3的生物测定 | 第6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 ·PCR-RFLP鉴定新的的vip1基因 | 第60-61页 |
| ·新的vip1Ac1全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61-62页 |
| ·蜡状芽胞杆菌HL12的vip2Ae3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62-63页 |
| ·vip1Ac1和vip2Ae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表达 | 第63-64页 |
| ·Vip1Ac1和Vip2Ae3表达蛋白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64-65页 |
| 3 讨论 | 第65-68页 |
| 第四章 Vip3Aa29和Cyt2Aa3的共表达与协同分析 | 第68-7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3页 |
| ·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68-69页 |
| ·Bt菌株与基因来源 | 第68页 |
| ·原核表达的质粒与菌株 | 第68-69页 |
| ·培养基与抗生素 | 第69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69页 |
| ·仪器设备 | 第69页 |
| ·实验方法 | 第69-73页 |
|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69-70页 |
| ·Bt总DNA的提取 | 第70页 |
| ·vip3Aa29和cyt2Aa3基因的PCR扩增 | 第70页 |
| ·vip3Aa29和cyt2Aa3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0-71页 |
| ·vip3Aa29和cyt2Aa3基因诱导表达 | 第71-72页 |
| ·诱导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 第72页 |
| ·Vip3Aa29/Cyt2Aa3的生物测定及协同分析 | 第72-7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7页 |
|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73-74页 |
| ·表达蛋白的SDS-PAGE分析及定量 | 第74页 |
| ·Vip3Aa29/Cyt2Aa3诱导表达蛋白的生物测定 | 第74-77页 |
| 3 讨论 | 第77-79页 |
| 第二部分 慢生根瘤菌属新种(Bradyrhizobium ottawense)的鉴定 | 第79-13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9-95页 |
| 1 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历史 | 第80-83页 |
| ·根瘤菌的发现及命名 | 第80-81页 |
| ·根瘤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81页 |
|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结瘤 | 第81-82页 |
|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 | 第82-83页 |
| 2 根瘤菌的分类 | 第83-89页 |
| ·根瘤菌的分类史 | 第83-84页 |
| ·根瘤菌的分类 | 第84-88页 |
| ·根瘤菌属(Rhizobium) | 第85-86页 |
| ·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 | 第86页 |
| ·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 第86页 |
| ·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 第86-88页 |
| ·根瘤菌的其他属 | 第88页 |
| ·根瘤菌在系统发育中的位置 | 第88-89页 |
| 3 根瘤菌的遗传分析 | 第89-92页 |
| ·16S rRNA序列分析 | 第89-90页 |
| ·23S rRNA序列分析 | 第90页 |
| ·持家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90页 |
| ·结瘤基因(nod)与固氦基因(nif)的序列分析 | 第90-91页 |
| ·gDNA的同源性分析 | 第91页 |
| ·gDNA的G+C%含量测定 | 第91-92页 |
| ·基因组水平指纹图谱分析 | 第92页 |
| 4 根瘤菌表型特征分析 | 第92-94页 |
| ·多位点酶电泳 | 第93页 |
| ·全细胞可溶性蛋白质电泳分析 | 第93页 |
| ·全细胞脂肪酸分析 | 第93-94页 |
| ·性状分析 | 第94页 |
| 5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4-95页 |
| 第二章 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及新种鉴定 | 第95-13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5-106页 |
| ·材料 | 第95-98页 |
| ·大豆根瘤 | 第95页 |
| ·根瘤菌 | 第95-96页 |
| ·培养基 | 第96页 |
| ·实验试剂 | 第96-97页 |
| ·实验仪器 | 第97-98页 |
| ·方法 | 第98-106页 |
| ·大豆根瘤的采集 | 第98页 |
| ·根瘤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 第98页 |
| ·根瘤菌gDNA的提取 | 第98-99页 |
| ·基因的PCR扩增及其测序 | 第99页 |
| ·基因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99-101页 |
| ·根瘤菌DNA-DNA杂交 | 第101-102页 |
| ·根瘤菌gDNA的G+C含量测定 | 第102-103页 |
| ·根瘤菌的表型鉴定 | 第103-10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29页 |
| ·根瘤菌的分离 | 第106页 |
| ·根瘤菌gDNA的提取 | 第106页 |
| ·根瘤菌基因测序及序列提交 | 第106页 |
| ·根瘤菌系统发育树的建立和分析 | 第106-121页 |
| ·根瘤菌DNA-DNA杂交 | 第121-122页 |
| ·根瘤菌gDNA的G+C含量 | 第122页 |
| ·根瘤菌的表型鉴定 | 第122-129页 |
| 3 讨论 | 第129-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9页 |
| 致谢 | 第149-15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情况 | 第151-152页 |
| 申请专利情况 | 第152-153页 |
| 正式命名的新的模式基因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