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常雇型劳务派遣制度的概述 | 第14-23页 |
| 一、 常雇型劳务派遣的内涵及法律特征 | 第14-19页 |
| (一) 常雇型劳务派遣的内涵 | 第14-16页 |
| (二) 常雇型劳务派遣的法律特征 | 第16-19页 |
| 二、 常雇型劳务派遣三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19-23页 |
| (一)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工的法律关系 | 第19-20页 |
| (二) 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的法律关系 | 第20-21页 |
| (三) 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工的法律关系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我国被派遣劳工权益保护的正当性分析 | 第23-29页 |
| 一、 我国劳工权益保护的基本理论 | 第23-24页 |
| (一) 劳工权益的概念及内容 | 第23-24页 |
| (二) 我国劳工权益保护与国际劳工权益保护标准 | 第24页 |
| 二、 被派遣劳工与一般劳工的异同 | 第24-27页 |
| (一) 与一般劳工的共性 | 第25页 |
| (二) 被派遣劳工的特殊性 | 第25-27页 |
| 三、 被派遣劳工权益保护的法律依据 | 第27-29页 |
| (一) 国际上的立法保护依据 | 第27-28页 |
| (二) 我国的法律保护依据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我国被派遣劳工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第29-40页 |
| 一、 我国被派遣劳工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 第29-37页 |
| (一) 个别劳权保护的不足 | 第29-34页 |
| (二) 集体劳权保护的不足 | 第34-36页 |
| (三) 被派遣劳工特殊权益的缺失 | 第36-37页 |
| 二、 我国被派遣劳工权益受侵害的成因分析 | 第37-40页 |
| (一) 《劳动合同法》的缺陷与不足 | 第37-39页 |
| (二) 政府对劳务派遣的监管不严和引导不力 | 第39页 |
| (三) 被派遣劳工自身局限性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加强我国被派遣劳工权益保护的建议 | 第40-54页 |
| 一、 确立被派遣劳工权益保护的目标与原则 | 第40-42页 |
| (一) 被派遣劳工权益保护的目标 | 第40页 |
| (二) 被派遣劳工权益保护的原则 | 第40-42页 |
| 二、完善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 | 第42-52页 |
| (一) 对劳务派遣专章或专门立法 | 第42-43页 |
| (二) 完善被派遣劳工退(撤)回机制并禁止约定试用期 | 第43-44页 |
| (三) 提高待雇期间工资支付标准 | 第44-45页 |
| (四) 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三方主体间的权利义务 | 第45-49页 |
| (五) 建立被派遣劳工转正机制 | 第49-50页 |
| (六) 加强对劳务派遣业的规制 | 第50-52页 |
| 三、 发挥政府职能促进被派遣劳工权益保护 | 第52-54页 |
| (一) 发挥政府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 第52-53页 |
| (二) 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 第53页 |
| (三) 针对性的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