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在理性中寻求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马克思道德与幸福统一的理论间接来源 | 第11-22页 |
一、康德的幸福观:以动机为主要标志的动机主义幸福观 | 第11-16页 |
(一) 康德对禁欲主义与功利主义幸福观的批判 | 第11-13页 |
(二) 以动机完成了道德与幸福的统一 | 第13-15页 |
(三) 康德“动机主义”的理论困惑 | 第15-16页 |
二、黑格尔道德与幸福的“绝对化”统一 | 第16-20页 |
(一) 通过消除物自体障碍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 第16-17页 |
(二) 通过辩证的思维方式使统一成为可能 | 第17-19页 |
(三) 在“绝对精神”中实现道德与幸福的统一 | 第19-20页 |
三、道德与幸福统一批判在理性领域的终结 | 第20-22页 |
(一) 承载统一主体的理性终结 | 第20-21页 |
(二) 对统一社会批判的理性终结 | 第21页 |
(三) 实现统一方式的理性终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在现实中寻求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马克思道德与幸福统一理论的直接来源 | 第22-29页 |
一、费尔巴哈道德与幸福统一的前提 | 第22-25页 |
(一) 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 第23页 |
(二) 对基督教的批判 | 第23-25页 |
二、费尔巴哈道德与幸福统一理论的现实转向 | 第25-28页 |
(一) 现实统一的起点:感性存在 | 第25-26页 |
(二) 现实统一的方式:类生活 | 第26-27页 |
(三) 现实统一的目标:爱 | 第27-28页 |
三、费尔巴哈现实道德与幸福的统一理论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一) 费尔巴哈的人仍然是抽象的 | 第28页 |
(二) 费尔巴哈“爱”的宗教缺乏现实性 | 第28-29页 |
(三) 费尔巴哈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的 | 第29页 |
第三章 在实践中寻求道德与幸福的统一——马克思对传统道德与幸福统一理论的革命变革 | 第29-42页 |
一、马克思道德与幸福实践统一的逻辑起点 | 第30-34页 |
(一) 以批判异化劳动为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二) 以批判德国制度为现实保证 | 第31-33页 |
(三) 以实现人的全面解放为历史必然 | 第33-34页 |
二、马克思道德与幸福实践统一变革的途径 | 第34-39页 |
(一) 历史领域的伟大变革: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 | 第34-36页 |
(二) 哲学主题的伟大变革:从感性存在到感性活动 | 第36-38页 |
(三) 自由观的伟大变革:从主体思维的自由到主体活动的自由 | 第38-39页 |
三、马克思道德与幸福实践统一的现实意义 | 第39-42页 |
(一) 提供善恶辨析的道德评判标准 | 第39-40页 |
(二) 提供幸福生活的道德选择 | 第40页 |
(三) 提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调控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