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论马克思主体性尺度的变革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引言第8-10页
第一章 主体性尺度在理性领域的开启与终结第10-25页
 一、古代本体论尺度中主体性的开启第10-13页
  (一) 经验本体中世界主客二分化的确立第10-11页
  (二) 由经验本体向超验本体的转换第11-12页
  (三) 超验本体与理念世界的统一第12页
  (四) 本体论中主体性的限度问题第12-13页
 二、近代认识论尺度中主体性的确立第13-18页
  (一) 神性的终结导致人性的确立第14-15页
  (二) 理性成为一切对象存在的前提第15-16页
  (三) 感性成为一切观念存在的前提第16-17页
  (四) 知识论危机对主体性的冲击第17-18页
 三、康德在"现象界"中建构主体的至上性第18-21页
  (一) 所有对象归结为认识的质料第19页
  (二) 人的思维规定性内化为认知形式第19-20页
  (三) 人为自然立法第20-21页
  (四) 现象界对于人类理性的束缚第21页
 四、黑格尔在理性领域中主体性的最终完成第21-25页
  (一) 以"绝对"保证了主客体的同一性第22页
  (二) 以"辩证思维"完成了主客体的统一性第22-23页
  (三) 以"绝对精神"实现了主体在理性领域的至上性第23-24页
  (四) 主体性尺度实践转向的必然第24-25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体性尺度变革的理论前提第25-34页
 一、黑格尔理性主体性尺度的局限第25-27页
  (一) 主体概念化于"绝对"之中第25-26页
  (二) 主体抽象化于"辩证思维"的过程第26页
  (三) 主体精神化于理性领域第26-27页
 二、费尔巴哈在现实领域中主体性的开启第27-30页
  (一) 主体性在感性中的确立第27-28页
  (二) 主体性在人本学中的实现第28-29页
  (三) 主体性在精神领域中的解放第29-30页
 三、马克思对于主体性尺度的批判第30-34页
  (一) 对于抽象主体性的批判第31-32页
  (二) 对于非现实主体的批判第32页
  (三) 实践思维方式的出场第32-34页
第三章 马克思实践主体性尺度的建构第34-43页
 一、实践主体性尺度的设立第34-37页
  (一) 实践主体:感性活动第34-35页
  (二) 实践客体:对象性存在第35页
  (三) 实践的目的:改造世界第35-36页
  (四) 实践的方式:自由创造第36-37页
 二、实践领域人的主体性第37-40页
  (一) 活动的主体性第37-38页
  (二) 否定的主体性第38-39页
  (三) 解放的主体性第39-40页
  (四) 自由的主体性第40页
 三、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的理论意义第40-43页
  (一)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第40-41页
  (二) 对西方近代以来现代性的反思第41-42页
  (三)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构的指导作用第42-43页
结论第43-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个人简介第47-48页
后记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类”的异化到“类”的解放--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哲学的超越
下一篇:论马克思关于道德与幸福在实践中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