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7页 |
·OTN 技术本质及优势 | 第13-20页 |
·光传送网的生存技术 | 第14-15页 |
·光传送网的网络管理 | 第15-16页 |
·光传送网的连接监视技术 | 第16-17页 |
·光传送网的关键技术 | 第17-20页 |
·OTN 设备新类型及其与 IP 层网络关系 | 第20-22页 |
·1E-OTN | 第20页 |
·2P-OTN | 第20页 |
·3MS-OTN | 第20-21页 |
·OTN 与现有网络及未来网络的关系 | 第21页 |
·光传送网的连接 | 第21-22页 |
·OTN 在干线层面的应用 | 第22-26页 |
·OTN 智能传输管道的应用 | 第22-23页 |
·OTN 在城域网内的应用 | 第23-24页 |
·OTN 的产业化 | 第24页 |
·面向未来的 OTN | 第24-26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26-27页 |
第2章 中国移动 OTN 技术组网方案模型 | 第27-35页 |
·网络组网架构 | 第27页 |
·OTN 组网模型 | 第27-35页 |
·省际干线传送网 OTN 组网模型 | 第28页 |
·省内干线传送网 OTN 组网模型 | 第28-31页 |
·城域传送网 OTN 组网模型 | 第31-33页 |
·OTN 同步组网方案 | 第33-35页 |
第3章 吉林移动桦甸 OTN 试点测试结果 | 第35-57页 |
·光指标测试 | 第35-38页 |
·光口指标测试:软件读取值与实际值偏差 | 第35-36页 |
·光分插复用单元测试:通道插入损耗 | 第36-37页 |
·光监控通道:监控信道单板平均发送光功率 | 第37-38页 |
·业务测试 | 第38页 |
·CPRI 业务承载测试 | 第38页 |
·系统保护功能测试 | 第38-41页 |
·子架电源保护 | 第38-39页 |
·板内 1+1 波长保护 | 第39-41页 |
·可维护性测试 | 第41-44页 |
·告警测试 | 第41-42页 |
·性能测试 | 第42-44页 |
·容错测试 | 第44-50页 |
·上下电测试 | 第44-45页 |
·拔插单板测试 | 第45-46页 |
·拔插 SCC 测试 | 第46-47页 |
·软复位单板测试 | 第47-48页 |
·硬复位单板测试 | 第48页 |
·软复位 SCC 测试 | 第48-50页 |
·硬复位 SCC 测试 | 第50页 |
·无线业务指标割接前后对比测试结果 | 第50-55页 |
·割接前后对比测试 | 第50-51页 |
·覆盖情况测试对比 | 第51-53页 |
·通话质量测试对比 | 第53-54页 |
·KPI 测试对比 | 第54页 |
·网络 KPI 情况前后对比 | 第54-55页 |
·测试总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吉林移动光传送网(OTN)2011-2012 年建设的规划 | 第57-61页 |
·OTN 技术的应用定位 | 第57页 |
·OTN 交叉连接技术选择 | 第57页 |
·OTN 建设策略 | 第57-58页 |
·OTN 建设要求 | 第58-59页 |
·组网原则 | 第58-59页 |
·保护设置 | 第59页 |
·设备功能要求 | 第59页 |
·OTN 与传统 WDM 关系 | 第59页 |
·OTN 同步组网 | 第59-60页 |
·OTN 时间同步功能要求 | 第59-60页 |
·OTN 设备同步组网原则 | 第60页 |
·网管 | 第60-61页 |
第5章 吉林移动光传送网光缆线路分级管理 | 第61-67页 |
·总则 | 第61页 |
·分级原则 | 第61页 |
·各级传输线路管理要求 | 第61-63页 |
·各级传输线路外力施工看护、割接管理要求 | 第61-63页 |
·各级传输线路巡视周期管理要求 | 第63页 |
·各级传输线路故障管理 | 第63-67页 |
·故障等级标准 | 第63-64页 |
·各级线路故障抢修要求 | 第64-65页 |
·各级线路障碍考核要求 | 第65-6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