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6页 |
| 前言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6页 |
| 第一节 问题的起源:高科技园区创新迷局 | 第7-8页 |
|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 | 第8-13页 |
| 一、创新以及创新的扩散 | 第8-9页 |
| 二、创新系统及其相关内涵 | 第9-12页 |
| 三、高科技园区文献回顾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以及限制 | 第13-14页 |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高科技园区创新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16-33页 |
| 第一节 创新以及创新系统相关理论 | 第16-20页 |
| 一、技术创新理论 | 第16-17页 |
| 二、国家创新系统 | 第17-18页 |
| 三、基于产业群聚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 | 第18-19页 |
| 四、高科技园区创新系统 | 第19-20页 |
| 第二节 产业群聚理论 | 第20-23页 |
| 一、产业群聚理论 | 第20-21页 |
| 二、高科技产业群聚理论 | 第21-22页 |
| 三、高科技企业群聚与创新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地方政府治理网络理论 | 第23-27页 |
| 一、地方政府治理网络与创新系统 | 第23-24页 |
| 二、地方政府治理网络与产业集聚 | 第24-25页 |
| 三、地方政府与市场对话的意义 | 第25-27页 |
| 第四节 高科技园区中C-I-P耦合互动理论 | 第27-33页 |
| 一、高科技园区C-I-P耦合互动模型 | 第27-28页 |
| 二、良性C-I-P耦合互动——通过地方镶嵌形成园区专用性 | 第28-29页 |
| 三、失败的C-I-P耦合互动——对线性创新模型的误判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张江、竹科比较分析 | 第33-57页 |
| 第一节 个案概况 | 第33-35页 |
|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概况 | 第33-34页 |
| 二、新竹科学园区概况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张江、主科产业群聚比较 | 第35-41页 |
|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禀赋比较 | 第36-37页 |
| 二、主导产业群聚比较 | 第37-39页 |
| 三、个案产业群聚比较 | 第39-41页 |
| 第三节 张江、竹科创新系统比较 | 第41-49页 |
| 一、个案园区创新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 第41-43页 |
| 二、个案公共服务平台比较 | 第43-46页 |
| 三、园区企业创新能力差异 | 第46-48页 |
| 四、张江、竹科创新系统比较 | 第48-49页 |
| 第四节 张江、竹科地方治理网络比较 | 第49-55页 |
| 一、园区管理体制比较 | 第49-50页 |
| 二、园区创新政策比较 | 第50-54页 |
| 三、张江、竹科地方治理网络比较 | 第54-55页 |
| 第五节 个案C-I-P耦合互动比较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总结——预设线性创新模式的偏误 | 第57-61页 |
| 第一节、线性创新模式理论和批判 | 第57-58页 |
| 第二节、线性创新模式对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阻碍 | 第58-59页 |
| 第三节、待研究的问题:纠正线性创新模型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录 | 第64-69页 |
| 附录一 竹科人访谈计划 | 第64-66页 |
| 附录二 台湾工研院访谈计划 | 第66-67页 |
| 附录三 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访谈计划想 | 第67-68页 |
| 附录四 “张江孵化管理与企业创新驱动转型”访谈计划 | 第68-69页 |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