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白腐菌Ganoderma lucidum漆酶对合成染料脱色降解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7页
   ·白腐菌概况第14-15页
   ·漆酶第15-19页
     ·漆酶的来源及分布第15页
     ·漆酶结构及特征第15-17页
     ·漆酶的理化性质及催化机理第17-19页
   ·漆酶的应用第19-23页
     ·环境保护第19-20页
     ·生物检测第20-21页
     ·造纸工业第21页
     ·食品工业第21-22页
     ·其他领域第22-23页
   ·染料概况第23页
   ·漆酶的固定化第23-25页
     ·固定化方法第24-25页
     ·固定化常用载体材料第25页
   ·选题意义第25-26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G.lucidum漆酶对单偶氮染料的脱色性能第27-42页
   ·引言第27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7-28页
     ·菌种第27页
     ·培养基第27页
     ·染料第27-28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8页
     ·主要试剂第28页
   ·实验方法第28-30页
     ·G. lucidum培养条件第28页
     ·漆酶粗酶液制备第28-29页
     ·漆酶活性测定第29页
     ·吸光度与染料浓度的线性范围第29页
     ·漆酶染料共反应体系脱色处理方法第29页
     ·脱色率计算第29页
     ·脱色液吸收光谱检测第29-30页
   ·结果与讨论第30-41页
     ·漆酶对多种单偶氮染料的脱色效果及染料的选择第30-32页
     ·漆酶对活性艳红M-8B脱色性能的研究第32-41页
   ·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G. lucidum漆酶对双偶氮染料的脱色性能第42-54页
   ·引言第42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菌种第42页
     ·培养基第42页
     ·染料第42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2页
     ·主要试剂第42-43页
   ·实验方法第43页
   ·结果与讨论第43-51页
     ·漆酶对多种双偶氮染料的脱色效果及染料的选择第43-44页
     ·漆酶对双偶氮染料活性黑5脱色性能的研究第44-51页
   ·小结第51-54页
第四章 G. lucidum漆酶对三偶氮染料的脱色性能第54-65页
   ·引言第54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4-55页
     ·菌种第54页
     ·培养基第54页
     ·染料第54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54页
     ·主要试剂第54-55页
   ·实验方法第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63页
     ·漆酶对三偶氮染料的脱色效果第55-56页
     ·漆酶对三偶氮染料直接耐晒蓝B2RL脱色性能的研究第56-63页
   ·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G.lucidum漆酶对酞菁染料的脱色性能第65-85页
   ·引言第65页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65-66页
     ·菌种第65页
     ·培养基第65页
     ·染料第65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65-66页
     ·主要试剂第66页
   ·实验方法第66页
   ·结果与讨论第66-82页
     ·漆酶对多种酞菁类染料的脱色效果及染料的选择第66-67页
     ·漆酶对酞菁染料直接耐晒翠蓝GL脱色性能的研究第67-73页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直接耐晒翠蓝GL脱色条件第73-79页
     ·静置和震荡状态下漆酶催化直接耐晒翠蓝GL的脱色性能第79-81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及脱色机理初探第81-82页
   ·小结第82-85页
第六章 G. lucidum漆酶的固定化及其对染料的脱色第85-101页
   ·引言第85页
   ·实验材料第85-87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85-86页
     ·主要试剂第86-87页
   ·实验方法第87-89页
     ·漆酶固定化方法第87页
     ·固定化漆酶活力测定方法第87-88页
     ·固定化漆酶的性质第88页
     ·固定化漆酶-染料脱色反应第88-89页
   ·结果与讨论第89-99页
     ·最佳固定化方法的选择第89-90页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漆酶的条件优化第90-95页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漆酶的酶学性质第95-98页
     ·固定化漆酶对染料的脱色性能第98-99页
   ·小结第99-101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1-104页
   ·结论第101-102页
   ·展望第102-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泥厂余热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染料电聚合修饰的青霉素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