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文章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章结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4-16页 |
·主要创新 | 第14-15页 |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增长极理论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增长极理论的渊源及形成 | 第16-19页 |
·增长极理论的渊源 | 第16-17页 |
·增长极理论的形成 | 第17-19页 |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 | 第19-23页 |
·区域发展极理论 | 第19-20页 |
·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理论 | 第20-21页 |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1-22页 |
·中心-外围理论 | 第22-23页 |
·20世纪80年代以来增长极理论的新发展 | 第23-26页 |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23页 |
·孵化器理论 | 第23-24页 |
·“粘胶效应”理论 | 第24页 |
·本地化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新区域主义(New Regionalism) | 第25页 |
·新产业空间理论 | 第25-26页 |
·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 第26-32页 |
·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26-29页 |
·增长极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 第29-32页 |
3. 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基础 | 第32-39页 |
·独特的区位优势 | 第32-33页 |
·优越的航运物流优势 | 第33页 |
·丰富的资源优势 | 第33-34页 |
·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 第34页 |
·较为成熟的技术力量 | 第34-35页 |
·比较广阔的区域市场 | 第35-37页 |
·创新优势 | 第37-39页 |
4. 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机制 | 第39-55页 |
·主导产业在促进增长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第39-41页 |
·主导产业的概念 | 第39-40页 |
·主导产业与企业和企业家的关系 | 第40页 |
·主导产业与创新 | 第40-41页 |
·主导产业与投资环境 | 第41页 |
·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 | 第41-45页 |
·专业化程度 | 第41-42页 |
·需求收入弹性 | 第42-43页 |
·市场占有率 | 第43页 |
·技术要素相对密度 | 第43-44页 |
·就业弹性系数 | 第44页 |
·产业关联度 | 第44-45页 |
·青岛市主导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45-51页 |
·青岛市主导产业的现状 | 第45-50页 |
·青岛市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50-51页 |
·青岛市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 第51-53页 |
·主导产业科技化 | 第51页 |
·主导产业集群化 | 第51-52页 |
·主导产业规模化 | 第52页 |
·主导产业国际化 | 第52-53页 |
·促进青岛市主导产业发展的措施 | 第53-55页 |
·促进主导产业内部企业联系合作机制建设 | 第53页 |
·实施政策优惠措施引导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 第53-54页 |
·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 | 第54页 |
·健全市场机制 | 第54-55页 |
5 增长极作用发挥的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转变政府思维,更加注重服务职能 | 第55页 |
·促使胶东半岛市场一体化,培育胶东城市群 | 第55-56页 |
·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培育品牌知名度 | 第56-57页 |
·打造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 第57页 |
·注重引资质量,促进结构升级 | 第57页 |
·加强与经济腹地的联系 | 第57-59页 |
6. 结束语 | 第59-63页 |
·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选择需要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 | 第59-60页 |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点在于主导产业的发展 | 第60-61页 |
·增长极的形成离不开市场一体化,但也应注重区域合理分工 | 第61页 |
·现代服务业是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61页 |
·集群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