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22页 |
| ·兰花简介 | 第10-11页 |
| ·兰花的经济价值 | 第11-12页 |
| ·兰花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不同外植体的选择 | 第12-13页 |
| ·基本培养基类型及培养方式的选择 | 第13页 |
| ·不同激素及配比对文心兰原球茎的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 第13页 |
| ·兰花的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兰花遗传转化的受体系统 | 第13-14页 |
| ·转化方法 | 第14-18页 |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5-16页 |
| ·基因枪法 | 第16-18页 |
| ·其它转化方法 | 第18页 |
| ·CBF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 ·CBF基因家族 | 第18-19页 |
| ·CBF转录因子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 ·CBF转录因子在提高植物耐逆性中的作用 | 第20-22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5页 |
| ·文心兰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22-24页 |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试验处理 | 第22-24页 |
| ·各生长阶段的培养基 | 第23-24页 |
| ·培养条件 | 第24页 |
| ·农杆菌法和基因枪法遗传转化文心兰 | 第24-35页 |
| ·材料 | 第24-26页 |
| ·质粒及农杆菌菌株 | 第24-25页 |
| ·受体材料 | 第25页 |
| ·农杆菌培养基 | 第25页 |
| ·重要试剂、酶和试剂盒 | 第25-26页 |
| ·农杆菌法遗传转化文心兰 | 第26-27页 |
| ·潮霉素(Hyg)压力筛选 | 第26页 |
| ·羧苄青霉素(Carb)对再生的影响 | 第26页 |
| ·农杆菌侵染液的制备 | 第26页 |
| ·农杆菌转化步骤 | 第26-27页 |
| ·预培养时间对原球茎转化的影响 | 第27页 |
| ·农杆菌侵染时间对材料的影响 | 第27页 |
| ·共培养时间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27页 |
| ·抑茵抗生素浓度对抑菌影响 | 第27页 |
| ·乙酰丁香酮对转化的影响 | 第27页 |
| ·基因枪法遗传转化文心兰 | 第27-29页 |
|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7-28页 |
| ·基因枪法转化步骤 | 第28-29页 |
| ·金粉的处理 | 第28页 |
| ·DNA包裹金粉 | 第28-29页 |
| ·轰击 | 第29页 |
| ·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29-35页 |
| ·CTAB法提取植物的总DNA | 第29-30页 |
| ·PCR扩增 | 第30-31页 |
| ·转基因文心兰植株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31-35页 |
| ·CBF3目的基因的制备 | 第31页 |
| ·探针的制备 | 第31-32页 |
| ·基因组酶切 | 第32页 |
| ·DNA转膜 | 第32-34页 |
| ·杂交步骤 | 第34页 |
| ·免疫学检测 | 第34-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 ·再生体系的优化 | 第35-38页 |
| ·原球茎的增殖 | 第35-36页 |
| ·固体培养 | 第35-36页 |
| ·液体培养 | 第36页 |
| ·芽的诱导 | 第36-37页 |
| ·诱导生根 | 第37页 |
| ·组培苗的移栽 | 第37-38页 |
| ·农杆菌法遗传转化文心兰 | 第38-42页 |
| ·不同浓度的潮霉素(Hyg)对原球茎的影响 | 第38页 |
| ·羧苄青霉素(Carb)对原球茎存活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原球茎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0页 |
|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乙酰丁香酮对转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基因枪法遗传转化文心兰 | 第42-43页 |
| ·预培养对基因枪法转化文心兰的影响 | 第42页 |
| ·轰击距离对基因枪法转化文心兰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抗性植株的获得 | 第43页 |
|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第43-46页 |
| ·转基因文心兰的PCR检测 | 第43-45页 |
| ·农杆菌转化法 | 第43-44页 |
| ·基因枪转化法 | 第44-45页 |
| ·转基因文心兰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45-46页 |
| 4 讨论 | 第46-52页 |
| ·影响文心兰高效再生的因素 | 第46-47页 |
| ·外源激素的影响 | 第46页 |
| ·培养方式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影响文心兰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47-52页 |
| ·农杆菌转化法 | 第47-50页 |
| ·转化体的筛选 | 第47-48页 |
| ·文心兰对羧苄青霉素(Carb)的敏感反应 | 第48页 |
| ·预培养与转化率的关系 | 第48-49页 |
| ·感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 第49页 |
| ·共培养与转化率的关系 | 第49-50页 |
| ·乙酰丁香酮与转化的关系 | 第50页 |
| ·基因枪法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 ·预培养与转化率的关系 | 第50-51页 |
| ·轰击距离与转化率的关系 | 第51页 |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51-52页 |
| ·关于后续工作 | 第52页 |
| 5 结论 | 第52-54页 |
| ·优化了文心兰再生体系 | 第52页 |
| ·建立了文心兰遗传转化体系 | 第52-53页 |
| ·CBF3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文心兰 | 第53-54页 |
| 附图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缩写词及其英汉对照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