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基于刚柔耦合多体系统的车辆行驶平顺性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引言第10页
   ·研究背景第10-11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多体动力学理论与汽车平顺性概况研究第11-13页
     ·多体动力学理论发展现状第11-12页
     ·汽车平顺性评价标准发展现状第12-13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第2章 多体动力学理论基础及平顺性优化的研究方法第14-20页
   ·机械系统刚柔耦合模型的理论研究第14-16页
     ·可变形柔体系统动力学理论第14-15页
     ·机械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第15-16页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第16-18页
     ·模态分析定义及目的第16页
     ·多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振动理论第16-18页
   ·试验设计理论第18-20页
     ·试验设计含义第18页
     ·试验设计步骤第18-20页
第3章 悬架系统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第20-37页
   ·汽车悬架系统第20页
   ·汽车前、后悬架的结构设计及弹性阻尼元件特性研究第20-35页
     ·典型汽车悬架设计流程第21页
     ·整车特征参数获取第21-22页
     ·悬架静挠度计算第22-23页
     ·悬架动挠度计算第23页
     ·悬架弹性特性设计第23-25页
     ·导向机构布置与汽车侧倾特性第25-30页
     ·导向机构布置与汽车纵倾特性第30-32页
     ·减振器阻尼特性设计第32-35页
   ·悬架结构形式确定第35-36页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第35页
     ·双横臂式独立悬架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4章 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建立与悬架性能验分析第37-53页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第37页
   ·各子系统模型建立第37-39页
     ·前悬架模型建立第37-38页
     ·后悬架和后横向稳定杆模型第38-39页
     ·整车模型装配第39页
   ·悬架关键受力部件有限元模态分析及柔性化第39-47页
     ·前、后悬架下摆臂建模第39-40页
     ·悬架下摆臂网格划分第40-41页
     ·下摆臂外联点刚性连接设置第41-42页
     ·前、后悬架下摆臂模态分析第42-45页
     ·悬架下摆臂模态分析结果第45-46页
     ·悬架摆臂柔性化第46-47页
   ·刚柔耦合悬架模型动力学分析及性能验证第47-52页
     ·前悬架车轮平行跳动运动学仿真试验第47-50页
     ·后悬架车轮平行跳动运动学仿真试验及性能验证第50-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平顺性试验仿真验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53-62页
   ·汽车行驶平顺性基本理论第53-54页
   ·利用ADAMS/CAR Ride进行汽车平顺性仿真及评价第54-60页
     ·变频正弦扫描激励下对整车振动特性检验及分析第54-55页
     ·随机路面下整车平顺性仿真第55-60页
   ·平顺性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方案制定第60-61页
     ·汽车平顺性影响因素分析第60-61页
     ·关于平顺性优化的定性分析第61页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悬架下摆臂结构拓扑优化设计与平顺性优化第62-75页
   ·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原理和步骤第62-64页
     ·优化设计概述第62页
     ·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原理第62页
     ·相对密度法的结构拓扑优化数学模型第62-63页
     ·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步骤第63-64页
   ·悬架下摆臂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第64-69页
     ·悬架下摆臂有限元模型建立第64页
     ·定义优化设计空间第64-65页
     ·定义载荷工况第65-66页
     ·悬架下摆臂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第66-69页
   ·下摆臂结构优化及与原模型对比分析第69-74页
     ·下摆臂优化后结构第69页
     ·结构强度分析第69-72页
     ·平顺性改善分析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7章 整车悬架刚度和阻尼匹配的平顺性DOE分析第75-85页
   ·INSIGHT模块试验设计技术第75-77页
     ·试验设计流程第75页
     ·试验策略第75-76页
     ·试验设计方法第76-77页
     ·拟合效果分析第77页
   ·整车平顺性试验方案设计第77-81页
     ·确定目标函数第77-78页
     ·选择试验因子第78页
     ·确定试验因子范围第78-79页
     ·正交法构造试验矩阵第79-81页
   ·DOE仿真结果分析与模型参数改进第81-84页
     ·DOE仿真结果分析第81-82页
     ·模型参数改进第82-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全文总结第85-86页
   ·不足与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推行国Ⅳ重型柴油车车用尿素供应体系研究
下一篇:汽车制动系统计算分析软件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