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图表清单 | 第8-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 问题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形成 | 第15-28页 |
第一节 近代苏州丝织手工业组织的历史渊源 | 第15-17页 |
一、 春秋战国时期苏州丝织业的初步发展 | 第15-16页 |
二、 隋唐宋元时期苏州丝织业的进一步发展 | 第16页 |
三、 明清时期苏州丝织业的繁荣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近代苏州丝织手工业组织机构及管理制度的发展状况 | 第17-28页 |
一、 晚清苏州丝织手工业织造局的重建与作用 | 第17-19页 |
二、 近代苏州织造局的管理制度建立 | 第19-23页 |
三、 苏州丝织手工业行会公所的建立与对行业的推进作用 | 第23-28页 |
第二章 近代苏州地方官府对丝织手工行业的监理作用 | 第28-38页 |
第一节 官政部门对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的控制 | 第28-35页 |
一、 农工商各级部门对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的引导和限制 | 第29-32页 |
二、 江苏省实业厅对苏州丝织行业的管理 | 第32-35页 |
第二节 近代苏州丝织手工传习所及丝织学校的建立 | 第35-38页 |
一、 丝织手工传习所及丝织学校建立情况 | 第35-36页 |
二、 丝织手工传习所及丝织学校的课程教育 | 第36-38页 |
第三章 近代苏州总商会对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的立法指导 | 第38-47页 |
第一节 苏州总商会对苏州丝织手工行业行会事务的协调 | 第38-42页 |
一、 苏州总商会的成立背景及成立缘由 | 第38-40页 |
二、 苏州总商会在苏州丝织业中的管理事务职能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调解劳资纠纷中案件诉讼和审理 | 第42-47页 |
一、 机匠停工、加价案件的审理程序 | 第42-45页 |
二、 案件审理的特点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生产组织中的设计管理方式的形成 | 第47-60页 |
第一节 生产工艺中的设计改变 | 第47-52页 |
一、 丝织原料转变带来设计转变 | 第47-49页 |
二、 织机等丝织机器设备的更新 | 第49-51页 |
三、 丝织花样设计的不断翻新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艺徒招收制度和织工管理制度 | 第52-60页 |
一、 招收艺徒和织工的制度 | 第53-55页 |
二、 艺徒和织工的劳动及待遇 | 第55-60页 |
第五章 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中的设计管理方式与制度的酝酿 | 第60-72页 |
第一节 产品及品牌设计的管理 | 第60-67页 |
一、 花呢等新品种的设计花色开发 | 第60-62页 |
二、 丝编业商标出现及品牌管理形成 | 第62-65页 |
三、 外销业务拓展海外市场 | 第65-67页 |
第二节 生产组织中多种管理方式的并存 | 第67-72页 |
一、 以家庭为单位的管理模式 | 第68-69页 |
二、 账房下的机头与牌号 | 第69-70页 |
三、 苏经纺织厂 | 第70-72页 |
第六章 近代苏州丝织手工行业设计管理方式及制度问题探究 | 第72-78页 |
第一节 丝织行业管理方式的问题 | 第72-75页 |
一、 行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存在壁垒和误区 | 第72-73页 |
二、 丝织业设计管理中缺乏创新的问题 | 第73-75页 |
第二节 设计制度等的不断完善 | 第75-78页 |
一、 设计流程走向现代化 | 第75-76页 |
二、 设计的法律保护逐渐形成 | 第76-78页 |
结语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