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广播、电视工作理论论文

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电视传播研究--以“塑化剂”事件为例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9页
引言第9-11页
1 绪论第11-22页
   ·选题背景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理论基础第17-19页
   ·研究设计第19-21页
     ·研究目标第19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研究创新与不足第21-22页
2 食品安全事件与食品安全报道概念区分第22-24页
   ·食品安全事件的概念第22-23页
     ·突发公共事件第22页
     ·食品安全事件第22页
     ·食品安全事件是特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22-23页
   ·食品安全报道的概念第23-24页
3 “塑化剂”事件中电视媒体传播分析第24-34页
   ·节目样态分析第24-26页
     ·报道形式以消息为主第24-25页
     ·报道对象以政府为重第25页
     ·报道倾向总体积极第25-26页
   ·播出时段分析第26-27页
     ·报道主要集中在黄金时段第26页
     ·时间长度以 2 分钟以下为主第26-27页
     ·事件报道具有阶段进展性第27页
   ·同类媒体分析第27-31页
     ·香港电视媒体传播更加均衡中立第28-30页
     ·中央电视媒体传播更加注重舆论引导第30-31页
     ·地方电视媒体传播更加注重贴近报道第31页
   ·不同媒体分析第31-34页
     ·电视媒体充分释放现场直播的传播魅力第31-32页
     ·报纸媒体大力进行深度报道、理性反思第32页
     ·网络媒体拥有综合归纳、互动反馈优势第32-34页
4 食品安全事件中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第34-38页
   ·节目样态多元,对象指向政府第34页
   ·播出时段黄金,覆盖人群广泛第34-35页
   ·事件中媒体报道具有三大阶段第35-36页
     ·萌芽曝光期第35页
     ·扩散集中期第35-36页
     ·控制淡化期第36页
   ·不同类别电视媒体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第36页
   ·电视媒体具有独特强大的现场感染力第36-38页
5 食品安全事件中电视媒体的传播误区第38-45页
   ·报道内容误区第38-41页
     ·新闻来源不真实第38-39页
     ·新闻报道片面性第39页
     ·新闻报道误导性第39-40页
     ·新闻报道放大性第40-41页
   ·报道过程误区第41-43页
     ·报道对象不平衡第41页
     ·不注重报道重点第41-42页
     ·舆论引导滞后第42-43页
   ·不同级别电视媒体的报道误区第43-45页
     ·接近事发地的电视媒体贻误优先报道时机第43页
     ·中央级别的电视媒体缺乏专题式全景报道第43-44页
     ·非事发地地方电视媒体简单重复事件报道第44-45页
6 食品安全事件中电视媒体的角色功能第45-48页
   ·公众实现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平台第45-46页
   ·商家进行澄清事实和危机公关的渠道第46-47页
   ·政府进行舆论引导和心理安抚的武器第47-48页
7 食品安全事件中电视媒体的传播策略第48-56页
   ·传播内容策略第48-50页
     ·保证内容真实准确第48页
     ·扩大平衡报道对象第48-49页
     ·运用多种视听元素第49页
     ·采用多种报道方式第49-50页
     ·发挥专家评论作用第50页
   ·传播过程策略第50-53页
     ·萌芽曝光期遵循第一时间原则第51-52页
     ·扩散集中期遵循全景报道原则第52页
     ·淡化控制期遵循积极引导原则第52-53页
   ·分类传播策略第53-56页
     ·接近事发地电视媒体要发扬现场报道,资讯为先第53-54页
     ·中央级别电视媒体要进行全景报道,不忘喉舌作用第54页
     ·非事发地地方电视媒体要发挥特色报道,求新求变第54-56页
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59页
附录第59-74页
致谢第74-75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网络舆情的语义空间理论解读
下一篇:调解类真人秀谈话节目的说服传播研究--《金牌调解》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