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中草药制剂的生产论文

莱菔子提取物脉冲控释片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前言第7-12页
 1. 立题依据第7-11页
   ·病种选择第7-8页
   ·模型药物的确定第8-9页
   ·剂型的选择第9-11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研究目的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一部分 莱菔子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研究第12-25页
 1 提取工艺研究第12-18页
   ·仪器与试药第12-13页
   ·测定方法学的考察第13-16页
   ·提取的相关考察第16-18页
 2 精制工艺研究第18-21页
   ·仪器与试药第19页
   ·精制方法第19页
   ·醇沉浓度的考察第19-20页
   ·精制工艺验证实验第20-21页
 3 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第21-24页
   ·正交试验设计第21-22页
   ·统计方法第22页
   ·结果分析第22-23页
   ·优化提取工艺验证实验第23-24页
 4 讨论与小结第24-25页
第二部分 莱菔子提取物的质量控制第25-34页
 1 性状第25页
 2 薄层色谱鉴别第25-26页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25页
   ·薄层层析条件第25页
   ·结果第25-26页
 3 检查第26-28页
   ·水分第26页
   ·炽灼残渣第26-27页
   ·重金属第27页
   ·砷盐第27页
   ·微生物限度第27-28页
 4 含量测定第28-32页
   ·仪器与试药第28页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8-32页
   ·提取物中芥子碱含量测定及含量限定第32页
 5 讨论与小结第32-34页
第三部分 处方前研究第34-42页
 1 仪器与试药第34页
 2 制剂的含量测定方法第34-39页
   ·含量测定方法第34页
   ·供试液的制备第34-35页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第35-39页
 3 释放度测定方法第39-41页
   ·测定方法第39页
   ·释放度的评价方法第39页
   ·释放曲线体外释放参数及取样点的确定第39-40页
   ·方法学考察第40-41页
 4 讨论与小结第41-42页
第四部分 制剂的成型工艺研究第42-63页
 1 仪器与试药第42页
 2 方法与结果第42-60页
   ·剂量设计第42-43页
   ·制备工艺第43页
   ·制备工艺流程图第43页
   ·片芯的单因素考察第43-49页
   ·包衣液处方的单因素考察第49-55页
   ·处方的优化第55-58页
   ·最终处方第58-59页
   ·最终处方验证实验第59页
   ·与参比制剂体外释药的比较第59-60页
 3 讨论与小结第60-63页
   ·压片方法的研究第60页
   ·片芯硬度的研究第60页
   ·填充剂的研究第60页
   ·润湿剂的研究第60-61页
   ·崩解剂的研究第61页
   ·包衣液组成的研究第61-62页
   ·增塑剂的研究第62页
   ·包衣增重的研究第62-63页
第五部分 制剂的质量控制研究第63-72页
 1 仪器与试药第63页
 2 处方第63页
 3 制法第63-64页
 4 性状第64页
 5 薄层色谱鉴别第64-65页
   ·样品溶液的制备第64页
   ·薄层层析条件第64-65页
   ·结果第65页
 6 检查第65-67页
   ·重量差异第65-66页
   ·重金属第66页
   ·砷盐第66-67页
   ·崩解时限第67页
   ·微生物限度第67页
 7 含量测定第67-70页
   ·色谱条件的选择第67页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第67-68页
   ·特征图谱第68页
   ·方法学考察第68-70页
   ·制剂中芥子碱含量测定及含量限定第70页
 8 功能与主治第70页
 9 用法与用量第70-71页
 10 贮藏第71-72页
第六部分 初步稳定性研究第72-75页
 1 试验安排第72页
 2 试验结果第72-75页
第七部分 全文结论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81页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七通舒胶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先进技术研究
下一篇:夏天无总生物碱微孔渗透泵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