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0-25页 |
| ·问题的提出和背景 | 第10-11页 |
| ·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实践之两面性 | 第10-11页 |
| ·当代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研究与实践之两面性 | 第11页 |
| ·研究当代佛教建筑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具有明显的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 | 第12页 |
| ·提供一种新颖的、活的研究视角 | 第12页 |
| ·提供一个传统建筑现代化的样本 | 第12页 |
| ·相关理论和文献研究 | 第12-21页 |
| ·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大陆当代佛教建筑的理论与实践 | 第14-16页 |
| ·台湾当代佛教建筑的理论与实践 | 第16-17页 |
| ·佛教文化的相关论著 | 第17-20页 |
| ·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 ·现代建筑理论中现象学及环境行为学相关研究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局限 | 第21-23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 ·创新点及学术贡献 | 第21-22页 |
| ·研究的局限 | 第22-23页 |
| ·论文框架和内容 | 第23-25页 |
| ·论文的框架 | 第23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关于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25-52页 |
| ·学修体系的研究是佛教建筑文化研究的关键 | 第25-30页 |
| ·建筑文化研究的三个层面 | 第25-26页 |
| ·佛教建筑文化研究的三个层面 | 第26-29页 |
| ·学修体系的研究是理解佛寺空间格局嬗变的一把钥匙 | 第29-30页 |
| ·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儒教·基督教教育体系及其建筑载体 | 第30-50页 |
| ·藏传佛教教育体系及其建筑载体 | 第30-35页 |
| ·南传佛教教育体系及其建筑载体 | 第35-41页 |
| ·儒教教育体系及其建筑载体 | 第41-45页 |
| ·基督教教育体系及其建筑载体 | 第45-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3章 历史上的佛教学修体系与佛寺格局 | 第52-80页 |
| ·关于本章的研究对象 | 第52页 |
| ·输入和学习期:“道宣式”佛寺 | 第52-62页 |
| ·关于“道宣式”佛寺 | 第52-55页 |
| ·“道宣式”佛寺的经济及社会背景 | 第55-57页 |
| ·“道宣式”佛寺学修体系与空间格局互动 | 第57-62页 |
| ·佛教的中国化:“百丈式”佛寺 | 第62-73页 |
| ·关于“百丈式”佛寺 | 第62-64页 |
| ·“百丈式”佛寺的经济及社会背景 | 第64-66页 |
| ·“百丈式”佛寺的学修体系 | 第66-69页 |
| ·“百丈式”佛寺格局特点 | 第69-73页 |
| ·佛教的世俗化:“后百丈式”佛寺 | 第73-78页 |
| ·关于“后百丈式”佛寺 | 第73页 |
| ·“后百丈式”佛寺的经济及社会背景 | 第73-74页 |
| ·“后百丈式”佛寺的学修体系 | 第74-76页 |
| ·“后百丈式”佛寺格局特点 | 第76-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4章 当代佛教学修体系与佛寺格局的互动现状 | 第80-120页 |
| ·当代台湾佛寺发展现状研究 | 第80-94页 |
| ·法鼓山 | 第81-89页 |
| ·中台禅寺 | 第89-94页 |
| ·当代大陆佛寺发展现状调查 | 第94-118页 |
| ·“后百丈式”的余续 | 第95-101页 |
| ·丛林·学院二元制 | 第101-106页 |
| ·佛·法·僧三区制 | 第106-112页 |
| ·佛·法·僧·事业四区制 | 第112-118页 |
| ·本章小结:佛寺的不同类型和定位 | 第118-120页 |
| 第5章 现代佛教学修体系与现代佛寺新格局的研究 | 第120-170页 |
| ·现代佛教的经济及社会基础 | 第120-124页 |
| ·经济基础 | 第121-122页 |
| ·社会基础 | 第122-124页 |
| ·现代佛教的教育目标 | 第124-126页 |
| ·现代佛教的教育体系 | 第126-130页 |
| ·关于“自利”的方面 | 第127-129页 |
| ·关于“利他”的方面 | 第129-130页 |
| ·现代佛教的组织方式及管理制度 | 第130-138页 |
| ·“西序”——对内教育序列 | 第132-134页 |
| ·“东序”——对外弘法序列 | 第134-138页 |
| ·“学修一体化”的现代式佛寺新格局 | 第138-161页 |
| ·功能配置 | 第139-143页 |
| ·书院模式 | 第143-149页 |
| ·簇式结构 | 第149-154页 |
| ·操作实例 | 第154-161页 |
| ·现代式佛寺空间格局的外延 | 第161-169页 |
| ·“一耳目,肃心志” | 第161-164页 |
| ·开放·互动·共生 | 第164-1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9-170页 |
| 第6章 展望与结语 | 第170-177页 |
| ·展望:未来佛寺的可能发展趋势 | 第170-175页 |
| ·未来社会的背景 | 第170-172页 |
| ·组织:自行与共行 | 第172-174页 |
| ·回归“阿兰若处” | 第174-175页 |
| ·结语 | 第175-1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7-180页 |
| 致谢 | 第180-182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