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现实背景 | 第9页 |
·理论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住房支付能力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住房需求的类型及其测算 | 第14-15页 |
·研究设计和创新点 | 第15-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假定与研究假设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需求水平测算方法 | 第20-24页 |
·主要住房支付能力指标评述 | 第20-22页 |
·房价收入比 | 第20页 |
·剩余收入法 | 第20-21页 |
·住房消费比例 | 第21页 |
·供需不匹配程度 | 第21-22页 |
·保障性住房需求水平的测算 | 第22-24页 |
·住房支付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2页 |
·基于房价收入比的保障性住房需求水平测算 | 第22-24页 |
第3章 基于住房需求分解的保障性住房需求水平测算方法 | 第24-27页 |
·住房需求测算 | 第24-25页 |
·住房有效需求计量模型的确定 | 第24页 |
·住房需求的测算 | 第24-25页 |
·保障性住房需求水平的测算 | 第25-27页 |
·住房需求和住房保障间的联系 | 第25页 |
·住房消费需求比例 | 第25页 |
·保障性住房需求 | 第25-27页 |
第4章 基于辽宁省数据的保障性住房需求水平测算方法的应用 | 第27-35页 |
·数据来源 | 第27-29页 |
·调查数据 | 第27-29页 |
·统计数据 | 第29页 |
·基于住房支付能力的测算方法之应用 | 第29-30页 |
·基于住房需求分解的测算方法之应用 | 第30-33页 |
·住房需求的测算 | 第30-32页 |
·保障性住房需求的测算 | 第32-33页 |
·测算方法应用的结论 | 第33-35页 |
·两种测算方法之比较 | 第33-34页 |
·辽宁省保障性住房供需情况 | 第34-35页 |
第5章 住房需求偏好的结构 | 第35-40页 |
·住房需求偏好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35-36页 |
·住房需求偏好的指标体系 | 第35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35-36页 |
·住房需求偏好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36-40页 |
·住房需求偏好初始模型的构建 | 第36-37页 |
·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 | 第37-38页 |
·初始模型的修正 | 第38页 |
·住房需求偏好最终模型及其应用 | 第38-4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0-46页 |
·研究结论 | 第40-42页 |
·描述分析基本结论 | 第40-41页 |
·测算方法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住房需求偏好研究结论 | 第42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42-44页 |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对策 | 第42-43页 |
·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的建议 | 第43-44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数据来源的缺陷 | 第44页 |
·样本不足导致误差较大 | 第44-45页 |
·住房需求偏好因素考虑不全 | 第45页 |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探讨基于其他住房支付能力评价指标的测算方法 | 第45页 |
·扩大样本量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7页 |
附录1 本文各项符号的含义一览 | 第49-51页 |
附录2 住房需求偏好结构方程模型矩阵方程式 | 第51-52页 |
附录3 正式调查问卷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