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公民民事行为能力及其认定程序的一般考察 | 第11-30页 |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及辨析 | 第11-18页 |
·我国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及辨析 | 第11-14页 |
·域外相关概念考察 | 第14-16页 |
·我国无民事行为能力概念与域外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6-18页 |
·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 第18-24页 |
·我国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定类型 | 第18-19页 |
·域外主要国家关于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 第19-23页 |
·域外主要国家关于自然人无民事行为能力类型 | 第19-21页 |
·域外主要国家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类型的分析 | 第21-23页 |
·影响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划分标准的因素 | 第23-24页 |
·我国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概念、性质及设置价值 | 第24-30页 |
·我国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概念 | 第24-26页 |
·我国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性质 | 第26-28页 |
·我国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设置价值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我国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现状 | 第30-40页 |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立法缺陷 | 第30-34页 |
·立法概况 | 第30页 |
·立法缺陷 | 第30-34页 |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实践障碍 | 第34-37页 |
·程序基本处于被闲置的状态 | 第34-35页 |
·程序启动面临困境 | 第35-36页 |
·民事行为能力瑕疵状态认定依据不明确 | 第36-37页 |
·造成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立法及实践障碍的原因 | 第37-40页 |
·民事实体立法的缺陷 | 第37页 |
·相应的理论研究不足 | 第37-38页 |
·程序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感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完善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核心问题 | 第40-48页 |
·对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性质的反思与创新 | 第40-43页 |
·现有性质认识的局限性及其不利后果 | 第40-41页 |
·对我国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性质的创新 | 第41-42页 |
·对程序性质进行创新的意义 | 第42-43页 |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启动权的重新分配 | 第43-45页 |
·程序启动权分配的范围 | 第43-44页 |
·赋予单位、社会组织团体及行政机关程序启动权的不合理性 | 第44-45页 |
·赋予检察院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启动权的正当性 | 第45页 |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证明标准与证明对象的明确 | 第45-48页 |
·明确证明标准与证明对象的必要性 | 第45-46页 |
·明确证明标准 | 第46页 |
·明确证明对象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重构 | 第48-58页 |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申请及受理 | 第48-50页 |
·程序的申请 | 第48-49页 |
·程序的受理及审查 | 第49页 |
·人民检察院启动程序的特殊规定 | 第49-50页 |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审理 | 第50-53页 |
·审判组织形式及审理形式 | 第50-51页 |
·参与主体及其权利行使 | 第51-52页 |
·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 | 第52-53页 |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程序的判决结果及救济程序 | 第53-55页 |
·裁判形式及内容 | 第53页 |
·判决效力 | 第53-54页 |
·救济程序 | 第54-55页 |
·相关配套措施 | 第55-58页 |
·民事实体法相关内容的完善 | 第55-56页 |
·将司法鉴定的费用纳入政府财政及司法救助的范围 | 第56-57页 |
·将认定公民行为能力状态特别程序纳入国家普法工程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