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T-DNA标签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页 |
·Ac/Ds转座因子标签系统 | 第14-17页 |
·Ac/Ds转座因子系统中的报告基因 | 第17-19页 |
·Ac/Ds转座因子的转座行为和影响转座的因素 | 第19-20页 |
·Ac/Ds转座因子在植物基因组中插入方式 | 第20-21页 |
·克隆T-DNA和转座因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方法 | 第21-23页 |
·Ac/Ds转座因子系统在水稻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Ac/Ds转座因子系统所面临的挑战 | 第24-2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2章 Ac和Ds转基因水稻T_0代植株的获得及T_1代植株遗传分析 | 第26-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5页 |
·水稻品种和农杆菌菌株 | 第26页 |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6-30页 |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7页 |
·基本培养基和试剂配制 | 第27-30页 |
·农杆菌的培养 | 第30页 |
·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培养 | 第30-31页 |
·水稻愈伤组织与农杆菌的共培养 | 第31页 |
·抗性愈伤的筛选培养 | 第31页 |
·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培养 | 第31-32页 |
·生根培养 | 第32页 |
·转基因水稻T_1代植株PCR分析 | 第32-35页 |
·TPS小量DNA提取 | 第32-33页 |
·PCR分析 | 第33页 |
·hiTAIL-PCR分析 | 第33-35页 |
·DNA片段的切胶纯化 | 第35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35-42页 |
·T_0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35-37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水稻植株遗传分析 | 第37-39页 |
·T_1代转基因水稻植株插入位点分析 | 第39-40页 |
·Ac-46和Ds-1 T_1代转基因系水稻纯合植株的鉴定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第3章 (Ac/Ds)F_1杂种的配制及其F_1植株的分析 | 第44-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转基因系(Ac/Ds)F_1杂种的配制 | 第44页 |
·水稻种子的无菌发芽 | 第44-45页 |
·Ds转座的PCR检测 | 第45页 |
·AcPTase、GFP、RFP、HPT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5-47页 |
·(Ac/Ds)F_1植株花粉的共聚焦显微观察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转基因系(Ac/Ds)F_1杂种的配制及其F_1杂种的筛选 | 第47页 |
·(Ac/Ds)F_1植株体细胞转座的检测 | 第47-49页 |
·Ds切离位点的序列多态性 | 第49-50页 |
·(Ac/Ds)F_1植株发生体细胞转座的时间分析 | 第50-51页 |
·AcPTase、GFP、HPT和RFP基因转录水平的RT-PCR分析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第4章 (Ac/Ds)F_1花粉及F_2植株的分析 | 第55-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Ac/Ds)F_1植株花粉的共聚焦显微观察 | 第55页 |
·水稻种子的无菌发芽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转座的Ds因子在花粉中与Ac发生遗传分离 | 第55-56页 |
·(Ac/Ds)F_2代植株遗传分析 | 第56-58页 |
·Ds稳定插入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58-59页 |
·旁侧序列的克隆 | 第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2页 |
附录Ⅰ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