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利用荧光蛋白在水稻中建立二元转座因子标签系统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词表第9-10页
目录第10-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26页
 引言第13-14页
   ·T-DNA标签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第14页
   ·Ac/Ds转座因子标签系统第14-17页
   ·Ac/Ds转座因子系统中的报告基因第17-19页
   ·Ac/Ds转座因子的转座行为和影响转座的因素第19-20页
   ·Ac/Ds转座因子在植物基因组中插入方式第20-21页
   ·克隆T-DNA和转座因子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方法第21-23页
   ·Ac/Ds转座因子系统在水稻中的应用第23-24页
   ·Ac/Ds转座因子系统所面临的挑战第24-25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26页
第2章 Ac和Ds转基因水稻T_0代植株的获得及T_1代植株遗传分析第26-44页
   ·材料与方法第26-35页
     ·水稻品种和农杆菌菌株第26页
     ·仪器设备和试剂第26-30页
       ·主要仪器第26-27页
       ·主要试剂第27页
       ·基本培养基和试剂配制第27-30页
     ·农杆菌的培养第30页
     ·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第30-31页
     ·水稻愈伤组织与农杆菌的共培养第31页
     ·抗性愈伤的筛选培养第31页
     ·抗性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第31-32页
     ·生根培养第32页
     ·转基因水稻T_1代植株PCR分析第32-35页
       ·TPS小量DNA提取第32-33页
       ·PCR分析第33页
       ·hiTAIL-PCR分析第33-35页
     ·DNA片段的切胶纯化第35页
   ·结果和分析第35-42页
     ·T_0代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第35-37页
     ·T_1代转基因植株水稻植株遗传分析第37-39页
     ·T_1代转基因水稻植株插入位点分析第39-40页
     ·Ac-46和Ds-1 T_1代转基因系水稻纯合植株的鉴定第40-42页
   ·讨论第42-44页
第3章 (Ac/Ds)F_1杂种的配制及其F_1植株的分析第44-55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7页
     ·实验材料第44页
     ·仪器设备和试剂第44页
     ·实验方法第44-47页
       ·转基因系(Ac/Ds)F_1杂种的配制第44页
       ·水稻种子的无菌发芽第44-45页
       ·Ds转座的PCR检测第45页
       ·AcPTase、GFP、RFP、HPT基因的表达分析第45-47页
       ·(Ac/Ds)F_1植株花粉的共聚焦显微观察第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转基因系(Ac/Ds)F_1杂种的配制及其F_1杂种的筛选第47页
     ·(Ac/Ds)F_1植株体细胞转座的检测第47-49页
     ·Ds切离位点的序列多态性第49-50页
     ·(Ac/Ds)F_1植株发生体细胞转座的时间分析第50-51页
     ·AcPTase、GFP、HPT和RFP基因转录水平的RT-PCR分析第51-52页
   ·讨论第52-55页
第4章 (Ac/Ds)F_1花粉及F_2植株的分析第55-62页
   ·材料与方法第55页
     ·实验材料第55页
     ·实验方法第55页
       ·(Ac/Ds)F_1植株花粉的共聚焦显微观察第55页
       ·水稻种子的无菌发芽第55页
   ·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转座的Ds因子在花粉中与Ac发生遗传分离第55-56页
     ·(Ac/Ds)F_2代植株遗传分析第56-58页
     ·Ds稳定插入植株的分子鉴定第58-59页
     ·旁侧序列的克隆第59页
   ·讨论第59-62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结论第62-63页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附录Ⅰ第72-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抗白叶枯病主效QTL的定位与候选基因的筛选
下一篇:一个水稻生育期相关突变体hd(t)的生理特性分析及基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