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播种繁殖和组织培养研究
英文符号缩写及中英文对照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7页 |
·杜鹃花概况 | 第12页 |
·映红杜鹃 | 第12-13页 |
·杜鹃花的播种繁殖 | 第13-19页 |
·种子的基本性状 | 第13页 |
·杜鹃花种子的休眠 | 第13-15页 |
·种子萌发 | 第15-19页 |
·萌发条件 | 第15-16页 |
·种子处理 | 第16-17页 |
·播种基质 | 第17-19页 |
·杜鹃花的组织培养 | 第19-25页 |
·培养基的特点 | 第19页 |
·芽增殖培养 | 第19-23页 |
·芽再生培养 | 第23-25页 |
·叶培养 | 第23-25页 |
·花器官培养 | 第25页 |
·组培苗的炼苗 | 第25-26页 |
·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材料 | 第27页 |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激素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31页 |
·种子处理 | 第27-28页 |
·赤霉素处理 | 第27页 |
·光照处理 | 第27页 |
·发芽实验 | 第27页 |
·种子检验 | 第27-28页 |
·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计算 | 第28页 |
·大田播种 | 第28页 |
·组织培养 | 第28-31页 |
·培养基种类 | 第28页 |
·外植体 | 第28页 |
·胚轴培养 | 第28-29页 |
·愈伤组织培养 | 第29页 |
·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 | 第29页 |
·芽诱导 | 第29页 |
·壮苗培养 | 第29页 |
·生根培养 | 第29-30页 |
·组培苗的炼苗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8页 |
·赤霉素处理种子实验 | 第31页 |
·光照发芽实验 | 第31-32页 |
·大田播种 | 第32-33页 |
·映红杜鹃的组织培养 | 第33-48页 |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 第33-35页 |
·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35-42页 |
·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35-39页 |
·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对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39-42页 |
·芽诱导 | 第42-45页 |
·直接芽诱导 | 第42-43页 |
·分步芽诱导 | 第43-45页 |
·胚轴芽诱导 | 第45页 |
·壮苗培养 | 第45-46页 |
·生根培养 | 第46页 |
·组培苗的炼苗 | 第46-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8页 |
·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必要性 | 第48-49页 |
·映红杜鹃组织培养 | 第49-51页 |
·愈伤组织的培养 | 第49页 |
·芽诱导 | 第49页 |
·生根培养 | 第49-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赤霉素处理促进映红杜鹃种子萌发 | 第51页 |
·种子萌发的需光性 | 第51页 |
·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 第51-53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1页 |
·芽诱导 | 第51页 |
·壮苗培养 | 第51页 |
·生根培养 | 第51-52页 |
·组培苗驯化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图版说明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