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领域本体和句框架的主观题自动阅卷算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主观题自动阅卷的研究 | 第12-16页 |
·国外主观题自动阅卷的研究 | 第12-14页 |
·国内主观题自动阅卷的研究 | 第14-16页 |
·现有自动评分系统比较 | 第16页 |
·主观题自动阅卷系统的整体分析 | 第16-17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7-18页 |
第2章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 第18-27页 |
·中文分词 | 第18-20页 |
·中文分词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 第18页 |
·中文分词的技术难点 | 第18-19页 |
·中文分词的方法 | 第19-20页 |
·汉语词性标注 | 第20-21页 |
·句法分析 | 第21-22页 |
·代词消解 | 第22-24页 |
·本研究涉及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介绍 | 第24-26页 |
·基于条件随机场的中文分词 | 第24页 |
·基于统计语言模型的词性标注 | 第24-25页 |
·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的句法分析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领域本体的构建 | 第27-42页 |
·ontology的介绍 | 第27-28页 |
·构建领域本体的必要性 | 第28页 |
·领域本体的构建 | 第28-32页 |
·本体的描述语言 | 第28-29页 |
·本体的组成元素 | 第29-30页 |
·构建本体的软件介绍 | 第30页 |
·领域本体的构建规则 | 第30-31页 |
·领域本体的构建方法 | 第31页 |
·构建领域本体的步骤 | 第31-32页 |
·数据结构领域本体的构建过程 | 第32-36页 |
·确定要构建本体的领域和范围 | 第32页 |
·列举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和术语 | 第32-33页 |
·建立本体框架 | 第33页 |
·领域词汇的获取和词间关系的建立 | 第33-35页 |
·构建的领域本体 | 第35-36页 |
·程序语言本体 | 第36-38页 |
·领域本体的访问 | 第38-41页 |
·领域本体在主观题自动阅卷系统中的作用 | 第38-39页 |
·对Jena的介绍 | 第39-40页 |
·对构建的领域本体进行访问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主观题问句处理 | 第42-52页 |
·主观题自动阅卷思想及流程 | 第42-43页 |
·主观题问句处理的重要性 | 第43-44页 |
·主观题问句分析 | 第44页 |
·句型分类 | 第44-45页 |
·句型模板库的规则与建立 | 第45-46页 |
·正则表达式的应用 | 第46-48页 |
·正则表达式的介绍 | 第46-47页 |
·正则表达式中API函数介绍 | 第47-48页 |
·正则表达式表示句型 | 第48页 |
·句型匹配算法和提取参数 | 第48-50页 |
·主观题问句的处理 | 第50页 |
·对MyEclipse开发平台的介绍 | 第50页 |
·主观题问句中的参数提取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标准(学生)答案处理 | 第52-59页 |
·标准(学生)答案的预处理 | 第52-53页 |
·标准(学生)答案的分词 | 第53-54页 |
·标准(学生)答案词性标注 | 第54页 |
·指代消解 | 第54-55页 |
·对标准(学生)答案进行句法分析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基于句框架相似度的主观题评分 | 第59-78页 |
·句框架的介绍 | 第59-62页 |
·HNC理论中句类和句框架 | 第59页 |
·基于句框架评分的优点 | 第59-60页 |
·句框架的定义 | 第60-61页 |
·句框架的描述 | 第61-62页 |
·答案句框架的构建 | 第62-66页 |
·标准答案句框架的构建 | 第62-65页 |
·句框架权重的分配 | 第65页 |
·学生答案句框架的构建 | 第65-66页 |
·句框架相似度计算 | 第66-74页 |
·相似度介绍 | 第66-67页 |
·影响词语相似度的因素 | 第67-68页 |
·词语相似度 | 第68-69页 |
·设置候选映射集 | 第69页 |
·句框架相似度 | 第69-71页 |
·基于句框架的学生答案得分 | 第71-74页 |
·本文所用算法性能分析 | 第74-77页 |
·词语相似度算法性能分析 | 第74-75页 |
·句框架相似度性能分析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总结 | 第78页 |
·进一步的工作和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