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高氟水的危害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 第11-12页 |
| ·高氟水的成因及饮用水含氟标准 | 第12页 |
| ·国内外除氟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 ·沉淀法 | 第13-15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13-14页 |
| ·混凝沉淀法 | 第14-15页 |
| ·吸附法 | 第15-19页 |
| ·活性氧化铝法 | 第15-16页 |
| ·活性氧化镁法 | 第16页 |
| ·骨炭 | 第16页 |
| ·沸石 | 第16-17页 |
| ·泥土类吸附剂 | 第17页 |
| ·离子交换树脂 | 第17-18页 |
| ·新型材料吸附剂 | 第18页 |
| ·生物质类 | 第18-19页 |
| ·电凝聚法 | 第19页 |
| ·电渗析法 | 第19-20页 |
| ·电吸附法 | 第20页 |
| ·膜分离技术 | 第20-22页 |
| ·冷冻分凝法 | 第22页 |
| ·各种除氟方法小结 | 第22-23页 |
|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23-24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5-30页 |
|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 ·检测方法 | 第26-28页 |
| ·氟离子的测试手段 | 第26页 |
| ·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 第26-27页 |
| ·适用范围 | 第26页 |
| ·原理 | 第26-27页 |
| ·所需试剂 | 第27页 |
| ·绘制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 ·原液氟离子浓度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第28页 |
| ·溶液pH对除氟效果的影响 | 第28页 |
| ·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28-29页 |
| ·吸附等温线实验 | 第29-30页 |
| 3 实验材料的初试和筛选 | 第30-36页 |
| ·除氟材料的选择 | 第30-35页 |
| ·一些常用吸附剂的除氟效果 | 第30-31页 |
| ·一些改性材料的除氟效果 | 第31-32页 |
| ·新型材料Fe-Al-Ce复合金属氧化物的除氟效果 | 第32-33页 |
| ·一些改性纤维吸附剂的除氟效果 | 第33-35页 |
| ·除氟初试结果谈论 | 第35-36页 |
| 4 负载镧离子活性炭的制备和除氟性能研究 | 第36-42页 |
| ·前言 | 第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 ·改性活性炭的制备 | 第36-37页 |
| ·初始pH值的影响 | 第37-39页 |
| ·载镧活性炭的吸附等温线 | 第39-41页 |
| ·本吸附剂和其他材料的除氟能力对比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5 载镧偕胺肟基纤维的制备和除氟性能研究 | 第42-48页 |
| ·前言 | 第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 ·偕胺肟基纤维的制备 | 第42页 |
| ·载镧偕胺肟基纤维的制备 | 第42-43页 |
| ·溶液pH值对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44-45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45-46页 |
| ·本吸附剂与其他材料除氟效果对比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6 结论和展望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载镧活性炭除氟主要结论 | 第48页 |
| ·载镧偕胺肟基纤维除氟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 ·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