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5页 |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纳米晶的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纳米晶的应用 | 第14-21页 |
·纳米晶在发光二极管的应用 | 第14-16页 |
·纳米晶在红外探测器的应用 | 第16-17页 |
·纳米晶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 第17-18页 |
·纳米晶在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 第18-21页 |
·纳米材料的分类 | 第21页 |
·纳米晶的制备 | 第21-27页 |
·零维纳米晶的制备 | 第22页 |
·多形状纳米晶的制备 | 第22-24页 |
·多形貌纳米晶的生长机理 | 第24-27页 |
·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原理和结构 | 第27-28页 |
·纳米晶的形状、种类、尺寸以及组分的研究 | 第28-30页 |
·纳米晶表面配体的研究 | 第30-31页 |
·纳米晶与聚合物界面电荷传输与分离的优化 | 第31-32页 |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材料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 第35-45页 |
·前言 | 第35-36页 |
·实验药品与实验设备 | 第36-37页 |
·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37-40页 |
·X射线衍射图谱(X Ray Diffraction Pattern) | 第37-38页 |
·X射线能谱(Electron Diffraction Spectrum) | 第38页 |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 第38-39页 |
·选区电子衍射(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raction) | 第39页 |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 第39页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39-40页 |
·薄膜性能表征 | 第40页 |
·原子力显微镜(Atom Force Microscopy) | 第40页 |
·台阶仪(Surface Profiler) | 第40页 |
·太阳能电池性能的表征 | 第40-44页 |
·主要的光伏参数 | 第40-42页 |
·太阳能电池JV测试平台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PbSe纳米晶形貌可控状合成 | 第45-62页 |
·前言 | 第45-46页 |
·基于油酸单配体PbSe纳米晶的合成 | 第46-55页 |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反应时间对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 第47-52页 |
·PbSe纳米晶的光学性能 | 第52-53页 |
·油酸含量对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 第53-54页 |
·阴离子配体对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 第54-55页 |
·基于TOPO与TDPA双配位PbSe纳米晶的合成 | 第55-61页 |
·实验过程 | 第56页 |
·分离提纯过程 | 第56页 |
·反应前驱体浓度对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 第56-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设计 | 第62-67页 |
·前言 | 第62页 |
·传统结构电池的特点 | 第62-64页 |
·反向结构电池的特点 | 第64页 |
·太阳能电池的结构构建与制备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CdSe纳米晶聚合物复合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67-84页 |
·前言 | 第67页 |
·实验过程 | 第67-69页 |
·CdSe球形纳米晶的制备 | 第67-68页 |
·聚合电池活性层溶液的制备 | 第68-6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9-83页 |
·纳米晶性能的表征 | 第69-70页 |
·纳米晶表面配体的改性 | 第70-71页 |
·纳米晶聚合物电池中各能级的标定 | 第71-76页 |
·活性层厚度的优化 | 第76-77页 |
·热处理工艺的优化 | 第77-79页 |
·CdSe纳米晶对光电性能的影响 | 第79-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PbSe纳米晶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第84-92页 |
·前言 | 第84页 |
·实验过程 | 第84-86页 |
·PbSe纳米晶的制备 | 第84-85页 |
·纳米晶表面配体的改性 | 第85页 |
·P3HT/PbSe聚合物电池的制备 | 第85-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1页 |
·PbSe纳米晶的表征与配体改性 | 第86-88页 |
·P3HT/PbSe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 | 第88-89页 |
·P3HT/PbSe/PCBM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5页 |
·全文总结 | 第92-93页 |
·本文工作创新之处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