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解释的刑事政策基础--司法实用主义及其结果导向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刑法解释的理论冲突 | 第14-31页 |
第一节 刑法解释的形式与实质之争概说 | 第15-19页 |
第二节 反思三个案例的解释分歧 | 第19-28页 |
一、 怎样“毁坏”一支股票? | 第19-24页 |
二、 如何“遗弃”二十八位病人? | 第24-26页 |
三、 同性“卖淫”? | 第26-28页 |
第三节 解释之争的根源及其实践意义 | 第28-31页 |
第二章 刑法解释的方法论批评 | 第31-52页 |
第一节 逻辑、判断与说理 | 第31-34页 |
第二节 刑法解释方法论三题 | 第34-49页 |
一、 法条主义的勘误与辩正 | 第35-38页 |
二、 被“标签化”的社会危害性 | 第38-45页 |
三、 “民意认同”的实用主义问题 | 第45-49页 |
第三节 阶段性小结:水到渠成的实用主义 | 第49-52页 |
第三章 刑法解释的实用主义选择 | 第52-68页 |
第一节 为实用主义的误解正名 | 第54-57页 |
第二节 注重常识的文义解读 | 第57-62页 |
第三节 政策性意图之贯彻 | 第62-68页 |
一、 “碰瓷”与“醉驾肇事”的比较分析 | 第63-65页 |
二、 “投寄虚假的炭疽杆菌”案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