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一、 选题背景介绍 | 第7-8页 |
(一) 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高发趋势 | 第7页 |
(二) 社区矫正模式在我国大陆地区迅速推广 | 第7-8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三、 关于社区矫正的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一) 社区矫正的双重属性 | 第9-10页 |
(二) 社区矫正的对象 | 第10-11页 |
(三) 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 | 第11-12页 |
(四) 系统理论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四、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基本理论概述 | 第13-18页 |
(一) 青少年的界定及特点 | 第13-14页 |
1.青少年的界定 | 第13页 |
2. 青少年的特点 | 第13-14页 |
(二) 青少年偏差行为 | 第14页 |
(三) 社会工作与社区矫正 | 第14-15页 |
(四) 系统理论视角与社区矫正 | 第15-18页 |
1. 系统理论视角 | 第15-16页 |
2. 系统理论下的社区矫正 | 第16-17页 |
3. 系统视角下的家庭与社区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 第17-18页 |
五、 研究计划 | 第18-20页 |
(一) 确定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确定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 理论梳理 | 第18-19页 |
2. 实地考察阶段 | 第19页 |
3. 总结阶段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案例陈述与分析 | 第20-29页 |
一、 案例陈述 | 第20页 |
二、 资料收集 | 第20-25页 |
(一) 基本资料 | 第20-22页 |
(二) 接受社区矫正的相关资料 | 第22-23页 |
(三) 案例所涉及的各方关系的初步分析 | 第23-25页 |
三、 系统理论视角分析 | 第25-29页 |
(一) 各层次系统划分 | 第25页 |
(二) 系统间的能量流动方式分析 | 第25-27页 |
1. 能量流通方式的总体描述 | 第25页 |
2. 案主系统的能量流动分析 | 第25-27页 |
(三) 问题界定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基于系统理论视角的干预 | 第29-38页 |
一、 确定干预目标 | 第29-31页 |
(一) 对案主系统的直接干预 | 第29页 |
(二) 家庭系统流程环节干预 | 第29-30页 |
(三) 对同伴圈系统的干预 | 第30页 |
(四) 对社区的干预 | 第30页 |
(五) 对于更高级宏观系统的干预 | 第30-31页 |
二、 确定矫正媒介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 | 第31页 |
三、 干预的具体实施办法 | 第31-35页 |
(一) 对案主进行个案访谈 | 第32-33页 |
(二) 家庭小组会议 | 第33页 |
(三) 同伴圈小组 | 第33-34页 |
(四) 社区提供的其他服务 | 第34-35页 |
(五) 未完成的计划 | 第35页 |
四、 干预效果评估 | 第35-38页 |
(一) 对本次干预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估 | 第35-36页 |
(二) 案主系统矫正效果评估 | 第36-37页 |
(三) 对系统理论视角的简要评述 | 第37-38页 |
第四章 系统理论视角下青少年偏差行为社区矫正工作体系探索 | 第38-45页 |
一、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的逻辑演绎 | 第38-39页 |
二、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原则 | 第39-42页 |
(一) 家庭建设原则 | 第39-40页 |
(二) 同伴圈介入原则 | 第40-41页 |
(三) 社区为本原则 | 第41-42页 |
1. 研究社区为本原则的意义 | 第41页 |
2. 社区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 第41-42页 |
3. 社区为本的原则 | 第42页 |
三、 系统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流程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深入研究的方向 | 第45-47页 |
一、 建立系统理论的问题诊断指标 | 第45页 |
二、 社区在社区矫正中的重要性研究 | 第45页 |
三、 社区矫正范围研究 | 第45-46页 |
四、 对宏观系统的干预方法研究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