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图表清单 | 第12-20页 |
| 注释表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40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1-2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8页 |
| ·高超声速技术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 ·高超声速进气道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 ·高超声速进气道攻角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30-38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39-40页 |
| 第二章 CFD 软件与算例验证 | 第40-59页 |
| ·CFD 软件介绍 | 第40页 |
| ·定常流动的算例分析 | 第40-50页 |
| ·Hyper-X 进气道/隔离段 | 第41-43页 |
| ·矩形隔离段 | 第43-45页 |
| ·侧压式进气道三维流动 | 第45-48页 |
| ·激波/附面层干扰及分离 | 第48-50页 |
| ·非定常流动的算例分析 | 第50-58页 |
| ·激波反射 | 第50-52页 |
| ·超声速冲击射流 | 第52-55页 |
| ·NACA0012 翼型俯仰振荡 | 第55-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三章 典型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案及攻角性能分析 | 第59-87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要求与性能评价 | 第59-61页 |
| ·设计点 | 第59页 |
| ·转级(接力)点 | 第59页 |
| ·布局要求 | 第59-60页 |
| ·出口气流参数 | 第60页 |
| ·起动性能 | 第60页 |
| ·反压承受能力 | 第60页 |
| ·流量系数 | 第60-61页 |
| ·总压恢复系数 | 第61页 |
| ·高超声速进气道一般设计过程 | 第61-64页 |
| ·外压缩段 | 第61-62页 |
| ·内收缩段 | 第62-64页 |
| ·隔离段 | 第64页 |
| ·典型高超声速进气道方案攻角特性分析 | 第64-79页 |
| ·物理模型 | 第64-66页 |
| ·计算方法及网格 | 第66-67页 |
| ·流场特征的影响 | 第67-76页 |
| ·出口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76-79页 |
| ·攻角对起动性能和反压特性的影响 | 第79-86页 |
| ·物理模型、网格及计算方法 | 第79-80页 |
| ·反压特性的影响 | 第80-83页 |
| ·起动性能的影响 | 第83-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 第四章 进气道动态攻角特性的二维 CFD 分析 | 第87-130页 |
| ·引言 | 第87页 |
| ·物理模型与计算方法 | 第87-89页 |
| ·物理模型与计算条件 | 第87-88页 |
| ·计算方法与动网格 | 第88-89页 |
| ·攻角特性的稳态分析 | 第89-93页 |
| ·流场特征的变化 | 第89-92页 |
| ·对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92-93页 |
| ·时间步长的影响 | 第93-95页 |
| ·攻角等速上仰/下俯 | 第95-101页 |
| ·攻角速率对不起动的影响 | 第95-97页 |
| ·攻角速率对再起动的影响 | 第97-99页 |
| ·转轴位置的影响 | 第99-100页 |
| ·来流马赫数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 ·攻角动态振荡的影响分析 | 第101-107页 |
| ·频率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 ·幅值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 ·平衡攻角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 ·起动-不起动-再起动攻角振荡分析 | 第107-112页 |
| ·攻角对稳态性能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 ·频率对不起动/再起动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 ·全程起动和全程不起动现象 | 第110-112页 |
| ·尺度效应对动态攻角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112-117页 |
| ·稳态性能对比 | 第113-114页 |
| ·动态攻角影响的对比 I | 第114-116页 |
| ·动态攻角影响的对比 II | 第116-117页 |
| ·钝化对动态攻角特性的影响 | 第117-122页 |
| ·钝化后的进气道攻角稳态性能 | 第118-121页 |
| ·相同幅值/频率攻角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 ·攻角动态变化对起动性能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 第122-128页 |
| ·等速攻角变化对进气道再起动有利影响 | 第122-126页 |
| ·攻角振荡对进气道再起动有利影响 | 第126-1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 第五章 设计参数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动态攻角特性的影响 | 第130-147页 |
| ·引言 | 第130页 |
| ·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 | 第130-131页 |
| ·计算方法、网格模型与来流条件 | 第131-132页 |
| ·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基本性能分析 | 第132-135页 |
| ·进气道总收缩比对动态攻角特性的影响 | 第135-140页 |
| ·稳态攻角特性的对比 | 第135-136页 |
| ·总收缩比对攻角动态上仰性能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 ·总收缩比对攻角振荡性能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 ·飞行高度对动态攻角特性的影响 | 第140-146页 |
| ·稳态攻角特性的对比 | 第140-142页 |
| ·飞行高度对攻角动态上仰性能的影响 | 第142-144页 |
| ·飞行高度对攻角振荡性能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 第六章 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模型的动态攻角特性分析 | 第147-175页 |
| ·引言 | 第147页 |
| ·进气道/前体一体化模型设计 | 第147-150页 |
| ·二维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案 | 第147-149页 |
| ·前体/高超声速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模型 | 第149-150页 |
| ·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模型基本性能 | 第150-156页 |
| ·计算方法、网格 | 第150-151页 |
| ·反压特性 | 第151-153页 |
| ·起动性能 | 第153-155页 |
| ·攻角性能 | 第155-156页 |
| ·前体/进气道一体化模型的动网格方案 | 第156-161页 |
| ·动网格方案 | 第156-158页 |
| ·动网格模型及网格相关性 | 第158-160页 |
| ·攻角性能对比 | 第160-161页 |
| ·动态上仰/下俯对一体化模型性能的影响 | 第161-168页 |
| ·攻角特性的稳态分析 | 第162-164页 |
| ·动态上仰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 | 第164-166页 |
| ·动态下俯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 | 第166-168页 |
| ·攻角动态振荡对一体化模型性能影响 | 第168-174页 |
| ·对转级性能的影响 | 第168-171页 |
| ·对巡航性能的影响 | 第171-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4-175页 |
| 第七章 高超声速进气道攻角动态变化的风洞实验 | 第175-193页 |
| ·引言 | 第175页 |
| ·实验设备与测量系统 | 第175-178页 |
| ·风洞系统 | 第175-176页 |
| ·攻角调节设备 | 第176-177页 |
| ·测量设备 | 第177-178页 |
| ·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动态实验 | 第178-184页 |
| ·实验模型 | 第178-180页 |
| ·实验流程 | 第180页 |
| ·二元进气道稳态攻角特性实验 | 第180-182页 |
| ·二元进气道攻角动态实验 | 第182-184页 |
| ·小结 | 第184页 |
| ·侧压式高超声速进气道的动态实验 | 第184-191页 |
| ·实验模型 | 第184-185页 |
| ·实验流程 | 第185-186页 |
| ·侧压式进气道准稳态攻角特性实验 | 第186-189页 |
| ·侧压式进气道攻角动态实验 | 第189-191页 |
| ·小结 | 第191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1-193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3-196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93-195页 |
| ·展望 | 第195-1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6-203页 |
| 致谢 | 第203-204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04-206页 |
| 附录 1 动态测量设备的误差分析 | 第206-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