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一、法社会学思想渊源和价值基础 | 第12-21页 |
| (一) 法社会学思想渊源简述 | 第12-19页 |
| 1. 古希腊时代的法社会学思想 | 第12-14页 |
| 2. 启蒙时代的法社会学思想 | 第14-16页 |
| 3. 近现代的法社会学思想 | 第16-19页 |
| (二) 法社会学思想之价值基础 | 第19-21页 |
| 1. 理性 | 第19-20页 |
| 2. 自由 | 第20-21页 |
| 二、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之历史与逻辑轨迹 | 第21-26页 |
| (一) 自由理想主义法社会学思想的萌动 | 第21-23页 |
| (二) 新理性主义法社会学思想的跨越 | 第23-25页 |
| (三) 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的曙光 | 第25-26页 |
| 三、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批判的衍生路径 | 第26-30页 |
| (一) 对黑格尔扬弃——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 | 第26-28页 |
| (二) 对费尔巴哈批判——超越人本唯物主义与人的学说 | 第28-30页 |
| 四、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 第30-42页 |
| (一) 升华:批判的异化劳动理论 | 第31-35页 |
| 1. 超越的“异化” | 第31-32页 |
| 2. 异化与政治经济 | 第32-35页 |
| (二) 鲜活:根本原则的实践观点 | 第35-38页 |
| 1. 革命性实践观 | 第35-37页 |
| 2. 实践的人本质 | 第37-38页 |
| (三) 厚重:基础理论的唯物史观 | 第38-42页 |
| 1. 法与社会形态 | 第38-40页 |
| 2. 阶级阶层与社会结构 | 第40-41页 |
| 3.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性 | 第41-42页 |
| 五、历史唯物主义法社会学思想之方法论 | 第42-51页 |
| (一) 历史唯物辩证原则,方法论之根本性原则 | 第43-44页 |
| (二) 科学实证和价值方法的统一 | 第44-45页 |
| (三) 抽象具体与分析综合方法的统一 | 第45-48页 |
| (四)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