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导论 | 第16-29页 |
一、研究契机 | 第16-17页 |
二、"牛郎织女"研究述评 | 第17-20页 |
三、理论背景及研究途径 | 第20-29页 |
第一章 "牵牛织女"的孽乳形态 | 第29-38页 |
·先秦"牵牛织女"概述 | 第29-32页 |
·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牛郎织女" | 第32-38页 |
第二章 "牛郎织女"叙事场的确立 | 第38-58页 |
·可能性之一:汉至南北朝文化语境 | 第39-49页 |
·汉代天人感应论与自然宇宙观 | 第39-42页 |
·汉至南北朝文化格局:儒道佛的座标位置 | 第42-47页 |
·汉至南北朝门第婚姻关系 | 第47-49页 |
·可能性之二:"人文事象"的交集——文学、神话与传说的嫁接 | 第49-53页 |
·可能性之三:七夕民俗的催化 | 第53-55页 |
·小结:叙事场的确立 | 第55-58页 |
第三章 "牛郎织女"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影响 | 第58-93页 |
·七夕民俗的传承与流变 | 第58-61页 |
·"牛郎织女"与民间艺术 | 第61-65页 |
·母题的存在与"牛郎织女"叙事的再次生成 | 第65-81页 |
·"牛郎织女"与爱情叙事文本模式 | 第81-86页 |
·"牛郎织女"与唐诗宋词 | 第86-93页 |
第四章 "牛郎织女"的现代美学视野解读——从民间到主流的文化内在整合 | 第93-139页 |
·"民间"的力量:"物、心、人"的同化互补 | 第98-113页 |
·悲剧与喜剧的博弈:从"苦闷的象征"到"光明的尾巴" | 第113-126页 |
·"牛郎织女"历史文化隐喻的当下意义构建 | 第126-139页 |
·由中国传统文化层面看意义构建 | 第128-131页 |
·由中国艺术精神层面看意义构建 | 第131-134页 |
·由田调方法层面看意义构建 | 第134-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 第145-1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6页 |